【環保燃料/美味篇】8萬條巧克力 橫越撒哈拉

 |2008.01.05
728觀看次
字級

兩位英國青年11月23日啟程,穿越撒哈拉沙漠,前往西非的馬利,全程6440公里。他們的車裝載了2000公升的生質燃料,由4000公斤巧克力製成,相當於8萬條巧克力棒。

帕格是撰寫調查性報導的記者、格里姆則是電氣技師,兩人有次前往英國Ecotec工廠,遇上巧克力商在洽談廢棄巧克力的再利用。於是,兩人決定試試巧克力燃料。

生產巧克力燃料,是從廢棄的巧克力碎片、渣狀巧克力焦糖、吃剩的巧克力棒等原料中提取可可脂。融化並混合甲醇和苛性鹼,去除其中的脂肪酸。最後,中和已經過處理的溶液,得到所需燃料。

「以前這類廢棄物都是丟到垃圾場,或是用於填地,」Ecotec公司發言人說。「使用巧克力燃料的汽車,排放的氣體不會有巧克力味道。」那是當然囉,否則以後大家駕駛酒精燃料的車,豈不滿城醉漢、滿街酒臭?

巧克力起源於墨西哥,約西元前600年。16世紀初,西班牙探險家埃爾南多‧科爾特斯前往,發現阿茲特克國王飲用的飲料,是用可可豆加水、香料製成。1528年,他把可可樹帶回西班牙,製成的飲料稱為巧克力,非常受歡迎。

西班牙人對巧克力配方守口如瓶,直到200年後的1763年,英國人才取得。不久,義大利人也學會,很快傳遍歐洲。

不過,最近考古學家發現,可能早在3100年前,中美洲就出現可可飲料。宏都拉斯出土的西元前1100年陶器,十一月經專家研究後,發現有可可成分,使可可飲料史上推500年。這種飲料類似啤酒,微甜,和後來的苦味巧克力不一樣。

熱門新聞
訂閱電子報
台北市 天氣預報   台灣一週天氣預報
相關報導

《人間福報》是一份多元化的報紙,不單只有報導佛教新聞,乃以推動祥和社會、淨化人心為職志,以關懷人類福祉、追求世界和平為宗旨,堅持新聞的準度與速度、廣度與深度,關懷弱勢族群與公益;強調內容溫馨、健康、益智、環保,不八卦、不加料、不阿諛,希冀藉由優質的內涵,體貼大眾身心靈的需要、關懷地球永續經營、延續宇宙無窮慧命,是一份承擔社會責任的報紙。自許成為「社會的一道光明」的《人間福報》任重而道遠,在秉持創辦人星雲大師「傳播人間善因善緣」的理念之際,更將堅持為社會注入清流,讓福報的發行為人間帶來祥和歡喜,具體實現「人間有福報,福報滿人間」的目標。
人間福報社股份有限公司 統編:70470026

 
聯絡我們 隱私權條款

Copyright © 2000-2024 人間福報 www.merit-times.com.tw
All Rights Reserved.