善用倒格柴 張敬雕刻別有天地

江俊亮 |2022.01.07
2078觀看次
字級
張敬大多以「古木倒格柴」創作,不僅不易腐裂,而且香氣濃郁。 圖/取自雲林縣文化觀光處臉書
張敬作品〈高人化境〉。圖/記者江俊亮
張敬作品〈光照大地〉。 圖/記者江俊亮

【記者江俊亮雲林報導】八十六歲的雕塑家張敬,原本是個驗光師,五十歲那年,夢中聽見上帝啟示要他去學雕刻,因而拜入楊英風門下,自此有「北朱銘、南張敬」的美譽;張敬作品獲獎無數,六日起在雲林縣文化中心展出「別有天地」。

雲林縣文化觀光處表示,這次展出的六十件作品,其中〈走向光明〉是去年全球疫情猖獗期間,張敬以千年的台灣牛樟木創作,描述《聖經.詩篇二十三》羊群走過險惡死蔭山谷,邁向光明的迦南美地過程。

文觀處指出,台南神學院為表彰張敬長期以工藝宣揚基督教精神,於二○一九年頒授張敬「榮譽人文學博士」學位;這次展覽張敬也將作品〈同心協力〉贈予縣府典藏,以發揚台灣人民刻苦耐勞的精神。

與朱銘同享美譽

獲獎無數

張敬出生於嘉義縣鹿草鄉,自幼喜歡以紅磚雕刻自娛,年輕時曾在雲林縣斗南鎮開設眼鏡行,一九六一年受洗成為基督徒;五十歲拜入楊英風門下。他以《聖經》中的故事,開啟獨特的創作之路,作品融合山川美景與人性光輝等特質,刀法簡潔俐落,山川造型巍峨、峽谷大氣磅礡,粗獷中帶有靈動,雖屆耄耋之齡,但創作精神絲毫不減;特別的是,他選用的素材是珍藏數十年的國寶級「古木倒格柴」;「倒格」為閩南語,指樹木枯萎,經過風化、腐蝕、蟲蛀後,剩下帶有豐富油脂的心材,不僅不易腐裂,而且香氣濃郁,是品質相當穩定的上材。

張敬的作品曾被故宮博物院收藏,一九八八年他在台北華明藝廊舉辦首次個展時,故宮博物院首任院長蔣復璁、恩師楊英風等人連袂剪綵,蔚為佳話。

二○○一年雲林科技大學在校內設立永久性的「張敬藝術館」;他的作品曾獲台北市立美術館現代雕塑獎、文建會(文化部前身)民族工藝獎雕刻類等大獎,也曾獲教育部之邀,設計「校長領導卓越獎」獎座、「教學卓越獎」獎座;二○○八年獲選為國立台灣工藝研究所「工藝之家」。

體悟簡化要領

雕出赤壁

張敬表示,台灣是一個美麗而可愛的寶島,綿延的高山,出產十餘種具有天然香氣的「一級木」,這是別的國家所沒有的;他說,經過多年體悟,近年才悟出恩師楊英風生前耳提面命的「簡化」要領,去年他以千年台灣牛樟木創作的〈高山大赤壁〉,靈感來自北宋范寬〈谿山行旅圖〉與南宋李唐〈萬壑松風圖〉,作品中的山谷,人們泰然而坐、談笑風生,為幽靜山林添加生氣。

展場另有一件大型作品〈重重突破〉3D模型,以簡潔大氣的刀法,訴說人生的一連串挑戰,每個階段都有需要突破的障礙與考驗,勉勵觀者應該堅強面對,從逆境中獲得成長,保持感恩的心,以「重重突破」呈現人生的美好。

這次贈予雲林縣政府的〈同心協力〉銅雕,是張敬二○一五年的創作,展現人與牛在惡劣的山路險地,同心協力的精神,以感念台灣人民在困苦年代,勤儉奮發、相愛互助的精神。

熱門新聞
訂閱電子報
台北市 天氣預報   台灣一週天氣預報

《人間福報》是一份多元化的報紙,不單只有報導佛教新聞,乃以推動祥和社會、淨化人心為職志,以關懷人類福祉、追求世界和平為宗旨,堅持新聞的準度與速度、廣度與深度,關懷弱勢族群與公益;強調內容溫馨、健康、益智、環保,不八卦、不加料、不阿諛,希冀藉由優質的內涵,體貼大眾身心靈的需要、關懷地球永續經營、延續宇宙無窮慧命,是一份承擔社會責任的報紙。自許成為「社會的一道光明」的《人間福報》任重而道遠,在秉持創辦人星雲大師「傳播人間善因善緣」的理念之際,更將堅持為社會注入清流,讓福報的發行為人間帶來祥和歡喜,具體實現「人間有福報,福報滿人間」的目標。
人間福報社股份有限公司 統編:70470026

 
聯絡我們 隱私權條款

Copyright © 2000-2024 人間福報 www.merit-times.com.tw
All Rights Reserved.