二十五方便的第五項是「行五法」。行五法,指:欲、精進、念、巧慧、一心。譬如製陶師,雖有材料與工具,若不想去做,也無法完成任何作品。此五法,對於禪修的人來說,也是如此。
欲,是想要禪修的心;精進,持續不斷的做;念,念念不忘禪修;巧慧,善巧方便的方法;一心,專注不移。這五法,是通學一切大小禪定,及世間禪、出世間禪,故名方便。
欲:是想從人生活的欲界,證入色界的初禪。
精進:欲界因誘惑多,若不精進,很難超越、出離。所以,《大智度論》說:布施、持戒、忍辱,是世間法;因布施才會有財富、因持戒方獲得人身、因忍辱可以改善人際關係。
現今要知道諸法實相,想要般若智慧,必須修禪定、行大精進,方能完成。
念:一心念念修學禪定,不思惟其他事。
巧慧:能分別初禪是值得尊重、可貴的,而欲界多煩惱是欺誑、可惡的。而且,欣羨初禪是清淨殊勝、微妙、出離煩惱的;而厭惡欲界是苦的、身心是粗糙的、多障礙的。
若與外道比擬,今佛弟子,用邪相進入正相,以無漏心修,還成正法,也算是巧慧。
一心:修學禪定,一心專志於所緣境上修,即是一心。行人如發心修道,如果沒有想要追求佛道欲念的話,則身心就不會有所督促、策勵。既無身心的策勵,便無念想的方便;既無念想的方便,便無由專心致志;既無專心致志,想要期使止觀有所成就,那是不可能的。
所以行人宜專心一意行此五法不可,此為「行五法」的意義。
現在從空、假、中三觀的立場,解說這五法的意涵。
從空觀來說:
「欲」,想從生死進入涅槃。「精進」,一心專注於無漏法上修學。「念」,念念皆是要入涅槃寂滅。「巧慧」,能分別生死過患,趨於涅槃寂滅。「一心」,決定修八正道,直入不迴轉地,趨入真諦。此是「自行五法」的內涵。
從假觀而言:
「欲」,想要廣度眾生成就佛法。「精進」,雖眾生業性眾多,佛法長遠,為度眾生,終不退悔。「念」,悲心徹骨,救度眾生如母憶子。「巧慧」,巧知眾生病因,善識法藥,以引導眾生。「一心」,決定度化眾生,使他們能得到解脫,此心不二也。此為「化他五法」的意涵。
(待續)