施明德與曹興誠日前在凱道談「兩岸問題」的共識,但筆者認為,會談似乎沒有達到預期的高峰,反而偏離了台灣當前的重點問題。
台灣目前政局不是一個亂字了得,亂不僅來自藍綠惡鬥,更來自領導人刻意挑起階層與族群裂痕,使政壇充斥仇恨、衝突、對立及矛盾,難怪日前公布的一項民調,國人最討厭的是「政治人物」。
而台灣另一亂因是「習焉不察」。南韓總統大選後,不只藍綠兩黨總統參選人、媒體用來比擬台灣,連曹施也在比擬「CEO治國」。
首爾的清溪川只是條小水溝,不像高雄運河與台北淡水河,而南韓經濟已出現外張內弛現象,因此南韓總統當選人李明博才以「挽救經濟」、提出經濟願景為政見,但某政黨卻屢用此證明南韓經濟比台灣優越;而且,李明博在首爾市長任內撙節預算,經營基層建設、提升行政效率,這都不是藍綠兩黨總統參選人在地方首長任內的政績。
其次,現任南韓大統領盧武鉉自稱「CEO治國」,卻不得民心,證明李明博勝選並非「CEO」的身分獲得認同,而是首爾市長任內的「有效率作為」,贏得民心。
所以,真的要「超級比一比」,必須比基本、現實的「民之所欲」為何?日前有企業家對當前政局辛辣地說「現在任何人當選總統,都會做得比現任還好」,這個說法意味台灣不是要從爛蘋果中選出一個較不爛的,就是現任總統的執政能力不知伊於胡底,這是台灣百姓的悲哀。
子韜(花蓮市/研究生)