【本報台北訊】年終是員工分紅的時節,但多家社福團體的身心障礙者庇護工廠近來結算營運發現,今年業績不是衰退就是虧損,明年更將全面適用勞基法,人事營運成本大增。有的工廠一年已賠掉數百萬元,有的更醞釀結束營業,殘障學員面臨失業困境。
包括心路、伊甸、陽光和喜憨兒等老字號的身心障礙社福團體,都設有身心障礙者的庇護工廠。但今年以來,因為經濟不景氣、物價上漲等因素,庇護工場的業績都衰退。
例如心路基金會成立十年的心路洗衣坊,六家門市今年虧損近四百萬元。第一家開幕的信安店洗衣工廠,元旦之後更要結束營業。
心路另一個位在高雄的「一家工廠」,由智障學員製作冰棒和手工皂販售,今年也賠三百多萬元。陽光基金會的加油站、汽車美容中心和有機餐飲坊,今年的業績也比去年衰退七百萬元。
雪上加霜的是,身心障礙者權益保護法今年修法,庇護工廠明年七月起,從社政由勞政機關主管,全面適用勞工法令。伊甸基金會執行長黃琢嵩說,對原就困難的庇護工廠來說,只怕是壓死駱駝的最後一根稻草。
伊甸有八個庇護工廠,平常培訓和在職學員一百三十六人,今年以來各工廠的業績壓力都很大,伊甸試算發現,明年適用新法後,光是人事成本就要增加兩百萬元。
喜憨兒基金會在全台有十九家烘培坊和餐廳,有三百多位喜憨兒受訓和就業,以前生意還不錯,但今年因為景氣不好,麵粉又漲價,全年收支只能勉強打平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