自由市場的世界舞台,雖帶來許多機會,但一些有錢有勢者卻勤於爭取更多利益,多數無錢無勢者為生存而掙扎著,跟本無暇,也無可見的舞台,為多數分不到經濟資源者發聲,社會資源分配的差距就愈拉愈大。
在這樣社會的經濟活動中,有些人批評貧窮者是因個人懶惰所致,就像學生成績不好是自己不夠用功的結果,這些墮入單一原因的偏差指責,反應出社會中每一位成員,在社會、文化、經濟等資源分配狀況上嚴重失衡。若能放下相互指責的口水戰,轉而思考真正能平等利益社會大眾的策略,才是具國際視野的優質公民代表。
以平等心利益社會
像佛陀這樣的聖者,認為擁有利益者不該瞧不起卑賤者,擁有最高、最多利益者,對待其員工、社群中的每一個人,甚至包括所居的國土、世界,應有同舟共濟的精神,在佛典裏就提到「主於僮使,以五事教授。云何為五?一者,隨能使役;二者,飲食隨時;三者,賜勞隨時;四者,病與醫藥;五者,縱其休假。」(出自《長阿含經》大正一,七二上)即知當部屬、大眾有需要的時候,正是身居高位者學習體恤的時候,發願做社會大眾的義工,且實踐於做決策的考量中,並以身作則為社會大眾服務,且視之為最高的榮耀。
因此,如果國家是一個整體,當權者與民眾之間,就有如公僕(企業主、主其事者)面對全民(客戶、義工),將社會大眾皆看做是自己的父母而關照之,社會才有和諧的可能性,所謂「若使非親堪受利益安樂事,菩薩則捨不平等心,起平等親友心,行利益事。」(出自《攝大乘論釋》大正三一,一九七中)
成就在利他中實踐
《緇門警訓》(大正四八,一○八○中)說:「存佛之心,行佛之行,久久須有得處,如此行履,固不失為一世之賢者。然禪門一著又須見徹自己本地風光,方為究竟。此事雖人人本有,但為客塵妄想所覆,若不痛如煆煉,終不明淨。」此中說「若不痛如煆煉,終不明淨。」即是「難行能行、難忍能忍」的苦行過程。
這類苦行的實踐不同於一般人在身體上的折磨;而是以利他心為生活實踐的立場,以利益大眾心而願意接受一切挑戰,生活不忘利他的實踐。
修行人種種實踐方法,皆不離「禪止慧觀,證行雖眾,要不出此。開導眾人,益人同佛。」(出自《無量壽經義疏》大正三七,九七下)也就是種種修行皆不忘止觀雙運,則利益大眾之行必能同佛。
總之,發願利益社會大眾,是實踐佛陀教法的開始,也是堅持不變的悲心,這是每一位佛弟子應有的生命實踐。(竹馨/輯錄)