【生死自在】 三時繫念法會開示── 《阿彌陀經》的密碼(三)

文/慧開法師 (佛光山副住持、南華大學講座教授) |2022.01.02
2003觀看次
字級

文/慧開法師(佛光山副住持、南華大學講座教授)

念佛三昧:

憶佛、念佛,現前當來,必定見佛

接著,大勢至菩薩轉換個角度解說道:「子若憶母,如母憶時,母子歷生,不相違遠。」如果兒子憶念媽媽,就像媽媽掛念兒子一樣,那麼母子二人生生世世都不會分開遠離。當我們念佛的時候,諸佛也護念著我們,而且當我們沒有念佛的時候,諸佛也仍然護念著我們啊,就像是兒子沒有想念媽媽的時候,媽媽還是一樣掛念著兒子啊!

大勢至菩薩又說道:「若眾生心,憶佛、念佛,現前當來,必定見佛,去佛不遠;不假方便,自得心開。」如果我們在心中不斷地憶佛、念佛,從現前直到未來,一定會親見佛陀,不會遠離佛陀,而且不需要藉助什麼特別的法門,自然而然就會心開意解。因此,我們要有這樣的深刻理解:「我念佛,佛也念我;佛在我心中,我也在佛心中;我心佛心,心心相印,有朝一日我必定親見諸佛」,這就是「念佛三昧」的感應道交。

「念佛四感」的心法祕笈

不少人心中都有這樣的疑惑:「我虔誠地誦經、念佛,真的就會有感應嗎?真的有佛力加持嗎?我希望能夠有力量回向給親朋好友,能夠幫助他們解脫痛苦的困境或者減輕疾病的折磨,我能夠做得到嗎?」一方面,大家都有這樣的實際需求,同時也有這樣的心願,但是在另一方面,卻又帶著深深的疑慮,嚴重地懷疑自己的能力不及。

因此,為了解除大家心中的疑慮,同時幫助大家對於佛法以及諸佛、菩薩能有堅定的信念,我就跟大家講解「誦經、念佛」力量的奧祕。其實,這個奧祕就是蘊藏在《阿彌陀經》裡的一個密碼,而這個密碼,就是之前所講解的「皆為一切諸佛之所護念」,也與「念佛三昧」相互呼應。一言以蔽之,我們「誦經、念佛」能夠有力量的關鍵奧祕,就在於我們要跟阿彌陀佛Online(連線),這是一種雙向互動的連線︱︱我們虔誠稱念佛號,佛也慈悲護念我們。我們藉由至誠懇切地誦經、念佛的功課,每天都跟諸佛、菩薩保持即時連線,就等於是回應了諸佛、菩薩對眾生無時不刻的護念。

還不只是阿彌陀佛,我們也要跟諸佛、菩薩,包括觀世音菩薩、地藏王菩薩等都要Online,都要跟他們「加好友」,然後每天都要跟他們保持連線,就像是大家每天都在用Line、微信(WeChat)、WhatsApp等網路通訊平台,和親朋好友保持即時聯繫一樣,隨時互通訊息。人有誠心,佛有感應,久而久之,我們虔誠誦經、念佛的功力加深,就會有感應,就能夠感受得到佛力的加持,就能夠透過回向,幫助親朋好友解脫痛苦或者減輕折磨。

當然,我們希望透過誦經、念佛的功課能夠產生力量,而且能夠有「足夠的力量」來回向、幫助親朋好友以及有緣人,那就絕不是隨隨便便、糊里糊塗地念過去就會有效果的,這當中是有講究、有「祕訣」的。接下來,我就跟大家講解誦經、念佛的「祕訣」︱︱就是「念佛四感:感覺、感情、感動、感應」的心法祕笈。

第一、稱念佛號時,要有熟悉的親切感

首先,我們誦經、念佛的時候,不論是誦念《阿彌陀經》,還是持誦《八十八佛洪名寶懺》,或是禮拜《梁皇寶懺》,經文與懺文裡面都有很多佛、菩薩的名號,當我們在稱念那些佛、菩薩名號的時候,心中一定要有感覺(Feeling),要有一種「熟悉的親切感」。

然而現實的情況是,往往那些佛、菩薩的名號,大部分在我們的心中都覺得頗為陌生,以《八十八佛洪名寶懺》為例,裡面只有少數的一些佛、菩薩是大家比較熟悉的,譬如:過去七佛(包括釋迦牟尼佛)、藥王菩薩、藥上菩薩、普賢菩薩、觀世音菩薩等,其餘大多數的名號,即使不能說完全陌生,多半也只是「念過去」而已,心中並沒有親切的熟悉感,在某種程度上,就有如「路人甲、路人乙」,大家只是照本宣科、行禮如儀地就「念過去」了,用這樣的心態念佛,當然沒有力量。

我這麼說,想必會有人不以為然,他會認為自己那麼恭敬虔誠地誦經、念佛,而且至誠懇切地拜佛禮懺,怎麼可能會將佛、菩薩當成「路人甲、路人乙」一般,如此地不敬?當然,沒有人會在誦經、念佛、禮懺的時候,「有意地」將佛、菩薩當成「路人甲、路人乙」,然而,就如我所說的,除了少數大家比較熟悉的佛、菩薩名號外,其餘大部分的佛名︱︱以《阿彌陀經》中的六方諸佛為例,除非我們深刻地領會了「皆為一切諸佛之所護念」與「念佛三昧」的道理,否則,難免會有一種生疏的距離感,就有如「路人甲、路人乙」一般。(待續)

熱門新聞
訂閱電子報
台北市 天氣預報   台灣一週天氣預報

《人間福報》是一份多元化的報紙,不單只有報導佛教新聞,乃以推動祥和社會、淨化人心為職志,以關懷人類福祉、追求世界和平為宗旨,堅持新聞的準度與速度、廣度與深度,關懷弱勢族群與公益;強調內容溫馨、健康、益智、環保,不八卦、不加料、不阿諛,希冀藉由優質的內涵,體貼大眾身心靈的需要、關懷地球永續經營、延續宇宙無窮慧命,是一份承擔社會責任的報紙。自許成為「社會的一道光明」的《人間福報》任重而道遠,在秉持創辦人星雲大師「傳播人間善因善緣」的理念之際,更將堅持為社會注入清流,讓福報的發行為人間帶來祥和歡喜,具體實現「人間有福報,福報滿人間」的目標。
人間福報社股份有限公司 統編:70470026

 
聯絡我們 隱私權條款

Copyright © 2000-2024 人間福報 www.merit-times.com.tw
All Rights Reserved.