當代管理學大師彼得‧杜拉克在睡夢中辭世後,許多評論不能免俗地引用杜拉克的意見對「國家治理」針砭,從國家發展的三大支力是政治力、經濟力和社會力來看,認為當前國家的政治力凌駕於其他兩大支力,使得社會失衡;也有人以身為優秀的經理人該具備何等特質,來期許國家領導人面對瞬息萬變的世界。
當我們熟稔地引用大師的意見針砭時政,認為當前國家治理的問題出在經理人特質失常與政治力的凌駕,甚至要求國家領導人依照大師的理論治國時,卻忽略了管理的真諦,並不在於只有觀念的創新、經理人的特質,這些僅是管理學的眾多環節之一,畢竟,這個國家的執政者到文武百官,都有著優秀的學經歷,足以理解杜拉克的理論或著作,至於沒有落實在國家管理與治理,是知易行難?或是理論高深,難以執行?其實,我們都忽略了根本性的問題:管理在於腳踏實地的身體力行。
彼得‧杜拉克之所以能成為管理學大師,並不是他提出多少精闢見解,而在於他能身體力行地從生活中每個細節落實管理理論。杜拉克讀小學四年級時,老師要求他把每周要學會的東西先記下來,到周末再與實際的學習成果作比對。這讓杜拉克從小培養提計畫、訂目標、作檢討的習慣,後來發展出「目標管理」,目標管理是杜拉克管理理論很重要的核心思想。
如今主政者以至全體公僕,對於上述的小道理不可能不懂,為何還是把國家搞到怨聲載道?台灣並不缺乏世界級大師把脈,也不缺乏最佳的管理理論、具有優秀學經歷的經理人,管理技巧與國家發展計畫也不差,台灣缺乏的是將根本的道德操守認知作為國家治理的根本,有的也是只在消極的防弊上求發展。
管理之道並不精深,只是當前肯「拚」也很聰明的人太多了,就是缺少「老實」的主政者與文武百官,願意「步步踏實」,為全國人民「落實」福國利民的政策,儘管引用再多杜拉克的理論還是救不了台灣各角落的慘況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