當今體壇隨處可見女運動員的身影,而在古代,這種情形卻罕見。但這並不表示說古代的女子就沒有體育活動,她們也有自己的健身娛樂方式,以下試舉數例:
蹴鞠 即現代的足球。足球運動在中國有著悠久的歷史,早在戰國時代,中國人民就以踢球為戲。發展到唐代,踢球成為一種普遍開展的體育娛樂活動,在婦女中也比較廣泛。
唐代婦女踢球一般是兩人對踢或多人對踢,稱之為「白打」。詩人王建的〈宮詞〉中就記載了唐代宮女進行的「白打」情景:「宿妝殘粉未明天,總在昭陽花樹邊。寒食內人長白打,庫中先散與金錢。」
唐代女子踢球,受到突厥民族習俗的影響,史書載突厥人「男子樗蒲,女子蹴鞠」。武則天的改朝稱帝,也帶動了女子運動的發展,使一部分婦女有機會走出家門,參與體育活動。
擊鞠 又稱擊球、打球,即現在的馬球。打法是騎在馬上,用一種「球杖」擊球。女子擊鞠早在唐代就已出現,詩人王建在〈宮詞〉中寫的「新調白馬怕鞭聲,隔門摧進打球名」,指的就是宮女打球。在出土的唐代文物中,有擊球的女陶俑,還有鑄著婦女騎馬持杖擊球的八棱面銅鏡。
驢比馬身體矮小,而且性情溫順,非常適宜於女子騎乘,因此一些女子就以驢代馬,揮杖擊球。〈新唐書〉中就提到劍南節度使郭英義「教女使乘驢擊球」,每天花費數萬錢。
唐以後的朝代中也有女子擊鞠活動,五代時後蜀花蕊夫人寫過一首〈宮詞〉:「自教宮娥學打球,玉鞍初跨柳腰柔。上棚知是官家認,遍遍長贏第一籌。」生動描繪了宮女打馬球的情景。
捶丸 這一種球類活動,盛行於宋、元、明三代,是由唐代的「步打球」演變發展而來的。唐代盛行馬球,但還有大量的人無馬可騎,於是徒步打球就成了馬球的補充。
這種步打球受到不善騎馬的宮女們的歡迎,王建在〈宮詞〉中做了這樣的描述:「殿前鋪設兩邊樓,寒食宮人步打球。」到了宋代,步打球改為非直接對抗,並用「捶丸」取代了舊名,成為了一種近似於現代高爾夫球的運動。
鞦韆 鞦韆最早是北方的山戎民族所創,原是先民們採集食品攀緣上樹的動作,當時只有一根繩子。春秋時期,盪鞦韆活動傳入中原,逐漸改變為兩根繩索加一塊踏板。
盪鞦韆是古代女子喜愛的活動形式,婦女們穿著艷麗的衣服盪著鞦韆,「下來閒處從容立,疑是蟾宮謫降仙」,鞦韆回落時好像月宮中美麗的嫦娥來到人間一樣。
鞦韆器具簡單,只要有綁繩的地方都可以架設,常見的是「移樹繫鞦韆」。如王維〈寒食城東即事〉:「蹴鞠屢過飛鳥上,鞦韆競出垂楊裡。」
而蘇軾的〈蝶戀花〉則意趣描寫更具情思了:「牆裡鞦韆牆外道。牆外行人,牆裡佳人笑。」牆外的行人只能看到露出的鞦韆,聽到姑娘們的笑聲,但姑娘們俏麗的容貌和輕盈的身形,是完全可以想像得到的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