「唐捐」是佛家語,意思就是白費了、白做了,功不唐捐就是說努力決不會白費。佛家強調「因果律」。人生中有許多事件彷彿是無法理喻、甚至是意想不到的,而在佛家看來,它們卻是必然的。興衰枯榮、花開花落,不會是無原無故的,今天收穫的善果或惡果自是昨天善因惡因的回報,而明天你的人生如何收成,要看你今天做下怎樣的「行業」。
佛經中的「因果說」比比皆是,人們不難從中尋找到許多智慧的痕跡。雖然經文中也總是以「報應輪迴」之說來勸善戒惡,但我以為,就「功不唐捐」這個道理來說,對我們平常的人卻是寶貴的。
有一段時間住在鄉下,常聽到老農用這樣的一句話來教訓懶惰的子女:「牛扣在樁上也是老。」很通俗卻很生動,與其讓牛扣在樁上,還不如讓牠去耕田幹點活。人當然要比牛智慧得多,可是人總是抱怨命運、抱怨環境,甚至把自己的過失也推委到別人頭上,就是從來不肯自己努力,不肯檢討自己對生活的態度,不肯離開習慣的「生活之樁」。
還有人認為,自己生活道路的走向是早已注定的,無論怎樣的努力也是白搭和「唐捐」。他們用宿命論為自己的人生營造了一個「安樂窩」,容忍自己一味地消極,這樣的人們實在是可悲。
已故作家王小波曾經這樣寫道:「人生唯一的不幸就是自己的無能。」這道出了一種積極的生活態度,只有對自己的人生真正負責的人,才不會放棄努力,才不會願意自己是無能的。他們懂得「放棄今日就沒有來日,不惜今生就沒有來生。」他們往往對自己的期待值很高,他們的努力也顯得很用功,他們成功的回報率也就不低。
許多人的無能也絕非本來就無能的,他們也許是曾作過努力,只是由於用功不夠或急功近利,就中途告退了。他們有時就不禁產生一種短視,以為即使努力,也是「唐捐」,這是一種頹廢的生活錯覺呀!
細細思來,所謂生命也就是過去的每一天和每一刻,是「當下即是」,是「人圓即佛成」。而「此身不向今生度,更待何生度此身?」生命來之不易,我們何忍無所是事、無所作為地到世間來白走一遭?