「拍電影就像打混戰....」說這話的人是李安,因為是李安,所以聽來是有點自我解嘲,倒聞不到酸味。上禮拜抱走金馬獎最佳導演獎前後,李安面對媒體都帶有這種「誠懇的吐槽」,並不把「國際大導演」這身分看得太嚴重。
李安說,五年前在美國拍「理性與感性」時,英文講得稀稀落落,和老外溝通實在不是那麼順暢,有點「皮皮銼」,但這感覺很快消逝:「不順暢就不順暢,有什麼關係?多溝幾次通了嘛!」語尾常拉得長長的,帶點孩子氣。
他還說,拿著構想找製片,講一遍,不接受,那就講兩遍、三遍、四遍....四十遍也不稀奇,反正總有一遍會成功。
等電影開拍,有更多的枝枝節節要講很多遍,或改很多遍,因為構思之初,其實就只是一個介於具體與抽象的輪廓而已:「我想拍一部牛仔電影」,或是「我想拍張愛玲」,也可能是「我要跟美國製片合作」,最後的成品都是這樣像魔術一樣變來的。
所以,李安說,拍電影其實就像打混戰,根本沒有公式的。
這就是大導演的自我解嘲平民作風,常不自覺的自己糗自己,從不端架子的正經八百說大道理。上個禮拜,得獎後的座談會上,主持人雷倩問他:「您要如何繼續完成夢想?」李安幾乎馬上半嘲半諷的「嗆」回去:「做導演的,那是自己追夢?有什麼了不起的大夢要追?沒有,我們只是幫觀眾去追,他們想要看什麼,隱隱約約感覺到那麼一點的時候,我就幫他們放大,幫他們去完成。」
得到金馬獎的當天,他也脫口而出說,自己欠台灣一部電影,要講台語的,等第二天辦座談會,他又「反悔」的回答,沒有這計畫,最近只想休息。
對靦腆的李安而言,有點計畫趕不上變化的意思,「要讓夢想自由飛翔,下一步會發生什麼事不知道,所以我們不用自設框架,把自己限制住了。」