科技的日新月異,網路的無遠弗屆,讓人們連寫信、繳費等日常事務,早就簡化為「e點就通」。但是,現代人真的就覺得方便嗎?相信大家曾刪除過信箱內大量的垃圾信,找一份想要的資料,若未能作最恰當的搜尋條件,則常是讓人找得眼花撩亂,真的是很不方便。可試曾想過:「公共論述的空間是資源共享、良性溝通?還是丟垃圾、唯恐天下不亂?或是隱藏一些可怕的陷阱?」或許在M型的社會裏,除了貧富差距拉大之外,爭權者更是天天陷入口水戰,完全聽不到改善民間疾苦的良方;爭利者以富致富,貧者費了九牛二虎之力,絕大多數人終究還是難以翻身。如果這些問題持續擴大,是否會物極必反,值得每個人深思。
「給人」為大眾的悲心
在貧富愈來愈懸殊的社會裏,「給人」是相當困難的,有些人面對難以掌握的人際關係,反而願意給身邊從不抱怨、囉嗦的忠狗,提供最好的飲食、美容等服務。習慣以轎車代步後,再也看不到在公車上出現的中下階層之鄰居(也許是住在都會區邊緣的鄰居,或是某些鄉下老一輩的臨時工等),因此更感受不到有「給人」的必要性。在「成者為王,敗者為寇」的民族性裏,除了權力鬥爭的口水戰躍上了全民必看的新聞節目,並極盡分析之能事之外;實在是看不到教導對抗貧窮、對抗地球暖化等技術性報導的節目。然而,卻不能因此而抹殺社會中仍有義工、志工等人,願意以利他或利社會作為此生究竟的職志,為弱肉強食的殺戮戰場注入了一股清流。
俗語說:「給人方便,就是給自己方便;幫助別人,就是幫助自己。」人間佛教說「給人」,不僅僅是一種利社會的悲心,更強調「慈悲為本,方便為門」的精神,時時願意給人種種的尊重、信心,社會的善緣才能維持長久。
「方便」添油香的智用
一般人到了寺廟、佛堂裡,大多會添個油香,為自己培植福報。然而,要如何培植真正的福報呢?《佛說布施經》提到(大正十六,八一三上):「自利利他,其心平等,若如是施,是真布施,是大福田。」佛門的「油香」,不一定特指某種油類的香氣;卻譬喻「醍醐(《一切經音義》:『至精醇者,以細滑故,常不凝如清油香名曰醍醐』)之味,乳酪酥中微妙第一,能除諸病,令諸有情身心安樂。」(出自《大乘理趣六波羅蜜多經》大正八,八六八下)
因此,添油香可以是一句好話、一份善意及舉手之勞的善行,甚至是提供解決困境的辦法,即俗語所謂的「與其給他吃魚,不如教他如何釣魚。」若沒有種種善巧方便的智慧,是做不到的。
總之,一位菩薩行者,心中會時時顧及大眾的利益,重新思考如何診治社會種種問題,如何促進民族、社會、國家之間的和諧安樂,值得每個關懷社會的人們深思之。
(芷嚴/輯錄)