這是一個知識經濟的時代,故有人說:「知識就是力量」。但問題是:「是財富的力量?」還是「自我炫耀的力量?」相信都不是,而且距個人生命力量的長養,還有一大段距離呢!故常有人用:「說時似悟,對境生迷。」來說明生活實踐上的不容易。學佛人也是如此,有人愈學愈苦惱,就是因為:「譬如捉網,先攝其綱,諸目皆正;不曉持綱,先理其目,顛倒錯亂,互相絆繞,無有解已。學亦如是,不達其要,聞經中說,不解權宜,不能分別,便相譏恃,遂執所守,興起恚意,失本忘義,毀正逐邪……徒載學名。」(出自《五苦章句經》大正一七,五四六下)說明知識並不是裝飾品,而需轉化為個人的生命力量,這需要更有智慧地把所學的知識實踐出來。
又《中陰經》說(大正十二,一○六一中):「善權巧方便,拔斷三毒根。」可以發現佛教徒個人修持,是不能死守規約的,要不可因此而看世界更不順眼,或是自以為是而傲慢起來。此中的「權巧」,就像《妙法蓮華經文句》所說的(大正三四,三六下):「又方便是權巧,實是智慧。又方便是權假,假三車於門外。又方便是權宜,宜說三乘故。」即知皆是方便,在《無量壽經義疏》更明白指出人間菩薩(大正三七,九八中):「方便波羅蜜,巧修諸行,故曰方便。」一再說明修行非僵化地死守,而應先學習相當的定力與開發智慧,才能活出歡喜。
(芸方/輯錄)