中國古代文人,喜歡以墨畫竹。墨竹的起源有好幾種說法:一是三國時關羽開始畫墨竹;二是開始於唐代王維;三是唐玄宗所創;四是起源於五代十國時期的李夫。
但是不管任何一種說法,都脫離不了以墨畫竹。因為畫家看到竹影映在窗上或牆上,形成黑色的竹影,引發了畫家的靈感,因此發明了墨竹畫的說法。
總之最晚到唐代,畫家們已經開始大量畫墨竹了。不過到了宋朝的蘇
東坡,卻發生了一個小插曲。
據說,蘇東坡有一次突然興起想畫竹子,桌上恰巧只有朱砂沒有墨,因此只好畫了一幅朱竹。旁邊的人看到了,很疑惑的問:「奇怪!竹子哪有紅色的?」蘇東坡回答說:「世人喜歡畫墨竹,請問:竹子哪有黑色的?」一句話說得大家啞口無言。
這個故事告訴我們兩件事:一是,人們對於錯誤的事,看多了「習以為常」之後,就很容易接受,甚至就把錯的當成對的。至於對不常見到的、新的事物,就很容易產生排斥感。二是,畫畫雖然講究「隨類賦彩」,但其實你也可以大膽的用不同的色彩,來描繪大自然的景物,說不定會畫出很特別的作品哦!
曾經有一位教兒童畫的朋友告訴我說:他有一位學生將媽媽的臉畫成大紅色。原因是:他認為紅色是最漂亮的顏色,而他媽媽是最漂亮的,所以才將媽媽的臉畫成大紅色。
你千萬不要取笑這位小朋友,想想看,說不定關公之所以成為紅臉,或許也是因為人們太崇拜他的緣故呢!
不囿於成見,進而尋求突破,是藝術創作的另外一個重要的課題!