有一天,我們在課堂上談到「子路聞過則喜」,有個五年級的女生在下課後跑來問老師說:「怎麼可能!我不相信有這種人,人家要是說我的壞話,我都氣炸了!」
是喔!被別人批評,心裡一定很不舒服,怎麼可能「聞過則喜」呢?可是在討論這個話題時,很多小朋友都說得頭頭是道:「可以幫助我們改過呀!當然很高興!」老師提醒大家,這種事說起來很容易,但真正要做出來,可不是那麼容易。
老師問:「如果媽媽罵你做功課拖拖拉拉,或者嘮嘮叨叨說你打電動最自動,做家事就偷懶,你會有什麼反應?」有人說:「當然很生氣啦!」老師說:「會不會頂嘴?」很多人點頭偷笑。接著有人說:「有時候就重重的摔門,表示抗議啊!」
這個話題一打開,大家七嘴八舌,搶著要說自己「發脾氣摔門」的經驗,甚至加油添醋,變得有點卡通化。但也有一兩個人靜靜的說:「當門砰的一聲關上時,我就後悔了。」「我知道傷了媽媽的心。」
子路可能一開始就很高興別人指出他的缺點嗎?應該不是吧!他一定也經過很多慘痛的教訓,慢慢才瞭解;如果好朋友肯當面指出你的錯誤,那真要謝謝人家,如果他不是真心希望你改過,又何必說真話得罪你呢!
最後,老師說:「今天大家都學到『聞過則喜』了,但是還做不到對不對?要經過很多事件,發過很多次脾氣,從剛開始的「大發脾氣」,學習「克制怒氣」,再漸漸「不太有怒氣」或「怒氣轉眼就消失」,這樣過了十年、二十年,也許大家就可以跟子路一樣『聞過則喜』了。
這不就是『學而時習之,不亦說乎』嗎?」