最滿意的作品是那一首?馬水龍笑笑說,還沒有寫出來,因為最滿意的永遠是明天將創作出來的曲子,正因為抱持這樣的想法,馬水龍對每一個明天都充滿期待。
國立台灣交響樂團「聽見台灣的聲音」系列音樂會,十五日將推出「馬水龍樂展作品演奏會」,創作四十餘載,作品多達一百餘首的馬水龍說,自己最滿意的作品,永遠是明天即將創作出來的曲子,如此讓他對每個明天充滿期待,也讓他有動力持續創作不輟。
知名作曲家馬水龍的學經歷十分傲人,榮譽狀也洋洋灑灑:一九九一年被列入「世界名人錄」、及「五百名人錄」、一九九二年被列入現代音樂辭典(CONTEMPORARY COM-POSERS) 、一九九九年榮獲第三屆國家文藝獎、二○○○年被列入「葛羅夫音樂百科全書(GROVE’S DICTIONARY)、二○○七年獲頒行政院文化獎……
問他源源不絕的創作靈感來自何處?馬水龍笑說,因為自己早年曾學習繪畫,他的作品一向「樂中有畫、畫中有樂」,就是這樣「用耳朵聽見畫、以眼睛看見音樂」的概念,讓他在樂壇耕耘四十餘年。
馬水龍說,其實自己作曲很需要「feel」,內心有所感觸,才會動筆寫下來,如果真要說靈感來源,那便是來自傳統水墨畫,他喜歡潑墨畫不拘小節、十分有彈性的畫風,符合東方色彩,他正是用潑墨畫的作畫方式來作曲。
馬水龍向來堅持「音樂有國籍,但可以越國界」的理念,投入作曲長達四十餘年,作品涵蓋管絃樂、室內樂、獨奏、合唱曲等類別,從《竇娥冤》、《廖添丁》、《孔雀東南飛》、《梆笛協奏曲》到近年的《關渡隨想》,已在國際間為台灣的當代音樂藝術樹立起一面亮麗的招牌。
馬水龍最為人所津津樂道的是他擅長以傳統音樂為本,運用西方嚴謹作曲技巧,創作出涵容東方底蘊,又具西方作曲技巧的作品,他藉由創作來關懷、禮讚他所熱愛的鄉土和同胞。「長久以來,我都在追尋自己土地的聲音。」馬水龍說,自己雖然負笈海外多年,沒有被西方文化同化、影響,「我堅持還是要寫自己的東西」。
馬水龍說,任何一個國家音樂文化的形成,除了作曲家、演奏家外,更重要的是聽眾的反應,三者凝聚匯集形成一條音樂文化的長河,如此才能源遠流長。
問他創作迄今最滿意的作品是那一首?馬水龍笑笑說,還沒有寫出來,因為最滿意的永遠是明天將創作出來的曲子,正因為抱持這樣的想法,馬水龍對每一個明天都充滿期待,讓他永無止盡地創作下去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