【本報綜合報導】《華爾街日報》報導,美國與台灣的貿易正興旺成長,除了市場對晶片需求激增,美國從川普政府時代對中國大陸電子產品在內的眾多商品,課徵25%關稅,促使課徵25%關稅,是拉高台美貿易額的主因。
台灣現在是美國的第8大貿易國,次於英國,高於越南。在截至9月的過去一年,台灣對美貨物出口額達創紀錄的720億美元,若與川普對大陸商品課徵關稅的前一年、即2017年相比,成長幅度達70%左右。
美國對台出口 成長約35%
美國對台出口也比關稅實施前成長約35%,達一年350億美元,同樣創紀錄。台灣主要是增加購買美國的原油、機械和汽車。
台灣是美國的半導體主要供應國,對美出口激增反映許多產業對晶片需求提高。不過,《華爾街日報》說,台美貿易增加的最大原因,仍是美國對大陸商品加徵關稅;拜登政府維持了對陸的關稅措施。
數十家台灣企業已將至少一部分生產從大陸移回台灣,以避免對美客戶漲價。台灣政府則透過協助取得土地、為營建提供融資和協助徵才等方式,鼓勵台商回流。
《華爾街日報》援引台灣經濟部數據指出,從2019年來,已有243家回流台商獲得總額超過300億美元的遷移投資協助。
台灣美國商會會長魏立安說:「他們知道製造業必須避開那些關稅。台灣有許多企業西進、外流至大陸,這是試圖讓部分企業回流的絕佳機會」。
製造五金零件、在美國居家修繕零售商Home Depot等賣場銷售的俊良貿易公司,是將部分生產從大陸移回台灣的台商之一。該公司20年來原本有一半產品是在大陸浙江省生產,總經理霍多瓦尼表示,在公司尋求擴大營運之際,台灣提供能降低購置工廠設備成本的獎勵,但最終是美國對大陸產品加徵關稅,構成了決定性因素。
獎勵回流台商 擬延長3年
台灣經濟部投資業務處處長張銘斌表示,把營運業務從大陸遷回台灣的台商中,逾70%是電子業,雖然獎勵計畫在今年結束,但考慮再把計畫延長3年。
不過,由於美國已有過度依賴台灣供應半導體晶片的跡象,美方擔心大陸在台灣周邊加強軍事活動等地緣政治風險,近來試圖說服台積電等半導體大廠赴美建廠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