源起於法國式的狩獵號角。不過在十六世紀時,獵號構造簡單,類似角笛,只能作單一泛音列的吹奏,到十八世紀時才有「變音管」的發明,可改變所吹出的泛音列。韓德爾的水上音樂用到它,首次出現在英國的管絃樂團。十八世紀中葉,有了將手置於喇叭口內,改變位置以產生不同的音的方法,更進而發明活塞號角及換管的裝置,法國號至此才有了更令人滿意的結構,足以將音階和曲調容易的演奏出來。
一般法國號是F調,近年經德國樂器製造家改良,裝置了特殊的換音活塞成為一種可兼吹F調及B調的雙管號,活塞也由二個增到五個,其優點是使它的上下限音域更不困難、且更美,音程也更正確了。
法國號的音色富深度的詩意,帶點憂鬱氣質,它是銅管樂器族中具有最優秀表情的一員。在古典和浪漫時期,莫札特、韋伯、孟德爾頌、柴科夫斯基的作品中,常見法國號浪漫而抒情的一面。而在理夏德‧史特勞斯等二十世紀的音樂中多顯現它響亮,甚或粗暴的音響。近代樂團的編制中,常使用為數甚多的法國號,在豪華的大型的演奏場所演奏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