科學哪裡來 奧斯特發現電生磁
圖/怪醫鳥博士
文/怪醫鳥博士
「咦?奧斯特(Hans Orsted)老師怎麼突然心不在焉的?」
「對啊,完全不像一向認真上課的他!」
台下的學生竊竊私語著……
1820年的哥本哈根大學裡,台上是正在示範電學實驗的奧斯特,他想證明電並不會產生磁力。「電是電,磁是磁,兩者是不一樣的!」這樣的觀念,自從維多利亞女皇的御醫吉爾伯特(William Gilbert)提出之後,被大眾所普遍接受。
奧斯特曾經試著探索電和磁會不會互通,進而做了很多實驗,但都發現用再強的電去電物體,也沒有產生磁性。
自然哲學 批判思考
奧斯特執行某次實驗時,他以為結果還是一如往常,但卻在甫接通電力的瞬間,他看到不小心放在電線旁的指南針晃動了一下!這個現象,讓他迫不及待地,想趕快下課進行更多實驗。
奧斯特,一位生長在丹麥偏遠小島上的天才,島上沒有學校,他沒有受過學校正式教育,靠著在家裡藥局幫忙,跟長輩學習各種科學知識。後來他不但通過藥劑師考試,還在文學方面造詣非凡,並入學哥本哈根大學,是位興趣廣泛的才子。
當時的歐洲,除了科學蓬勃發展,還出現了一位哲學上的巨人──康德(Immanuel Kant),他的「批判性思考」,影響了許許多多的歐洲知識分子!他主張人類的「知識」並不必然反映真正的世界,因為「知識」從「感官認知」架構而來,感官能力有限,所以並不能真正知道物體的本質(這其實和東方佛學的思想「諸相非相」有異曲同工之妙!)所以人類的知識其實都只是片面的。真正的世界可能要用更宏觀的角度去認識!
康德的理論進一步被其他哲學家衍生為「自然哲學」,認為種種物理現象,諸如電、磁、光、熱或許其實都是相通的,只是人類還沒找到!奧斯特身為康德的「鐵粉」,當然想找到電和磁是互通的證據!
流動生磁 並非靜電
當時有人觀察到有的鐵器被閃電打到之後,會產生磁性;富蘭克林(Benjamin Franklin)也曾觀察到縫衣針通電後具有磁性,不過他當時認為可能是通電發熱而被地球磁化,故沒有進一步實驗。
因為無法重複實驗證明,加上觀念根深柢固,所以電跟磁還是被認為彼此獨立。但就在剛通電的瞬間,確實產生了磁力,這讓奧斯特領悟到:「原來是電在『流動時』產生了磁」!
嚴謹的奧斯特,又花了3個月的時間,在指南針和電線之間,放置了玻璃、水、石頭……等等各種物體;又用了各種材質的針,測試會不會擺動,以確定此現象不是靜電力而是真正的磁力現象。從此證明電可以生磁,為電磁學開啟了一扇大門!
因為奧斯特實驗的工具十分簡單,有的人批評他只不過是運氣好,偶然發現而已,但微生物大師巴斯德(Louis Pasteur)說得好:「在觀察的領域裡,機遇只偏愛那種有準備的頭腦!」磁場單位「奧」(Oe),就是為了紀念奧斯特的卓越貢獻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