科學中有許多術語,學會那些術語才能登堂入室。不過,有的術語好學,有的難學。我們往往以為長而拗口的術語最難學,其實不然。有些術語與日常用語差得很遠,門外漢根本捉摸不著意思,反而不易產生誤會。而與日常用語相似的科學術語,最容易讓人望文生義的就是生物學者常用的「高等生物」、「 低等生物」。
在日常生活中,高等、高級、先進是同義語,因此許多人以為所謂高等生物,就是配備最先進、功能最高級的生物。錯了。生物學者使用的「 高等」、「低等」 ,指涉的是時間。始祖出現得較早的生物,是低等生物;始祖出現得較晚,也就是距現代不久,就是高等生物。這個意義來自與古生物學關係密切的地質學。
在西方,現代地質學大約在文藝復興時代萌芽,因為學者發現了「地層」。每個地方從地表向地下挖去,都能發現層狀結構,每一層的質地與上下層不同。學者逐漸理解,地層是歷史的產物;每一地層都代表不同的時代。越接近現代的地層,越膚淺(離地表越近 )。
同時,學者發現,不同地層中的化石,也有不同的特色與組合。有些地層中,只有海洋動物的化石,那些地層通常位於地下深處;有些動物的化石,例如哺乳類,只出現在接近地表的地層裡。形貌與現代生物差異越大的生物,出現的地層越古老。到了十八世紀,學者已收集了大量資料,確立了地層與古生物化石的關係。此後,地質學者反而可以利用地層中的古生物化石,鑑定地層的年代。
高等、低等這些術語,源自古生物學與地質學的這段淵源。高與低,譯自英文upper, lower,指地層的高、低。地層越低,年代越古老。有些生物,例如魚類,始祖在古生代的「 低」 地層就出現了,是低等動物。有些生物,例如猩猩,始祖直到新生代中新世才出現,那可是比較「 高」的地層。
現存的生物,無論始祖是什麼時候出現的,都是演化的產物。低等生物的生存本領,絕不比高等生物差。牠們歷盡滄桑,經過無數生存試煉。比起牠們,高等生物就顯得「 涉世未深」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