巴米揚大佛、壁畫 高科技再現

 |2021.11.20
3348觀看次
字級
今年是巴米揚大佛被毀的二十周年,當地民眾在三月九日發起紀念活動「與佛共舞之夜」,在原址重現佛像。 圖/法新社
與巴米揚和阿富汗佛教相關物品,日前在日本東京藝術大學美術館展出。 圖/法新社
以「文化遺產克隆技術」製作的阿富汗巴米揚E號窟天井壁畫〈青彌勒〉,日前於日本東京藝術大學美術館展出。 圖/新華社

【本報綜合報導】二十年前,阿富汗武裝組織塔利班(Taliban)炸毀巴米揚大佛,不只周邊的洞窟塌毀,窟中塑像、壁畫亦蕩然無存,僅剩下零星殘跡;日本東京藝術大學的研究員花費三年,以「文化遺產克隆技術」讓壁畫「重生」,而在二○一五年也有中國大陸的團隊,以光影還原巴米揚大佛,並指「這是中國人送給阿富汗人的禮物」。

位處在絲路上的阿富汗巴米揚(Bamiyan),當地曾有數所佛教寺院,是一個宗教、哲學、藝術中心;根據統計,巴米揚山谷中有七百五十座石窟,有「眾神之谷」的美譽,其中兩尊大佛是當地佛教鼎盛時期的代表作,一尊鑿於五世紀,高五十三公尺,是世界上最大的雕刻立佛像,另一尊鑿於一世紀,高三十七公尺。

相似塗料

重現菩薩莊嚴

根據法國國際廣播電台的報導,日本東京藝術大學的研究員結合傳統技法和現代科學,製作出壁畫的「超級克隆」(即複製品),希望能為下一代「挽救」前人的血汗,研究員努力了三年的成果,於九月和十月在東京藝術大學的美術館展出。

複製的〈青彌勒〉壁畫長六公尺、高三公尺,是一尊菩薩的畫像,研究員找來壁畫損毀之前的一百多張照片,以重建壁畫的模型,他們結合模擬技術和數字技術後,將數據輸入機器,讓機器進行雕刻;為使複製品更接近原作,他們使用與原始壁畫顏色相似的青金石塗料,團隊負責人井上隆(Takashi Inoue)表示,「從質地、紋理到油漆,我們成功在各方面精確地將壁畫重現」。

井上指出,這種技術可以保護無價的文化遺產,並將前人的精神傳給下一代;他們的工作證明,在現代技術下,文化遺產無法被破壞,團隊的另一位負責人、歷史學家前田耕作(Kosaku Maeda)表示,「因為一切都可以『數字化』(在電腦上保存)」,他的夢想是在山谷中建造一間「和平博物館」,並在那裡展示壁畫的複製品,「我們無法把它放回原本的地方,但我希望當地人民可以繼承這些歷史遺產」。

3D投影

設備贈予當地

巴米揚遺址在二○○三年被聯合國教科文組織列為世界文化遺產,而在二○○一年至二○○八年,該組織也為巴米揚遺蹟規畫保護、修繕工程項目,更多次向阿富汗派出國際專家工作組,但重建工作都因為資金、技術、戰亂等原因未能實現。

中國大陸團隊在二○一五年加入重建工作,張昕宇、梁紅夫婦及其團隊利用先進的建築投影技術,成功對五十三公尺高的巴米揚大佛進行光影還原,事後他們把整套價值十萬美元(約新台幣二百七十八萬元)的光影設備贈送給當地政府,希望他們每年都把大佛影像呈現給當地民眾。

今年是巴米揚大佛被毀的二十周年,當地民眾於三月九日發起「與佛共舞之夜」的紀念活動,運用3D投影的方式在原址重現佛像;巴米揚省省長賽義德.安瓦爾.拉赫馬提表示:「雖然塔利班炸毀了大佛,但是民眾依然喜歡這些遺蹟,我們每年都會舉行活動,表達我們對毀壞世界文化遺產的譴責」。

熱門新聞
訂閱電子報
台北市 天氣預報   台灣一週天氣預報

《人間福報》是一份多元化的報紙,不單只有報導佛教新聞,乃以推動祥和社會、淨化人心為職志,以關懷人類福祉、追求世界和平為宗旨,堅持新聞的準度與速度、廣度與深度,關懷弱勢族群與公益;強調內容溫馨、健康、益智、環保,不八卦、不加料、不阿諛,希冀藉由優質的內涵,體貼大眾身心靈的需要、關懷地球永續經營、延續宇宙無窮慧命,是一份承擔社會責任的報紙。自許成為「社會的一道光明」的《人間福報》任重而道遠,在秉持創辦人星雲大師「傳播人間善因善緣」的理念之際,更將堅持為社會注入清流,讓福報的發行為人間帶來祥和歡喜,具體實現「人間有福報,福報滿人間」的目標。
人間福報社股份有限公司 統編:70470026

 
聯絡我們 隱私權條款

Copyright © 2000-2024 人間福報 www.merit-times.com.tw
All Rights Reserved.