【本報高雄訊】受到全球暖化影響,國內紫斑蝶越冬到台東大武山區棲息的時間,已有縮短的趨勢;紫斑蝶生態研究員趙仁方表示,紫斑蝶越冬棲息現象的改變,將可以讓台灣用來做為監測、驗證全球暖化的「指標」。
義守大學休閒事業管理學系助理教授趙仁方,五年前展開「越冬蝴蝶谷的生態研究」計畫,每年十月下旬至隔年三月,由他帶領二百多名志工,前往台東大武山區,長期觀察紫班蝶越冬遷徒現象,並在紫斑蝶的後翅上,以油性簽字筆寫下標記日期的數字,再放它重新回到遷徙部隊,希望藉由再度捕獲,拼出其遷徙路徑等。
志工們在大武山區,經常一住就是三到五天,且一個月至少兩次,直到冬天過了蝴蝶飛走,五年來從不間斷。趙仁方發現,近年來的暖冬現象,已使紫斑蝶飛往棲息地的時間,有延後情形,去年並延後到十二月中旬;今年「冬天」比去年來的早,上月底在台東大武山區,已可見到紫斑蝶的蹤跡,但迄今數量不多。
趙仁方說,只有亞熱帶區域看得到紫斑蝶的越冬現象,包括美洲地區的墨西哥、美國加州;亞洲的台灣、印度與香港;澳洲中部等。當中又以台灣紫斑蝶越冬現象最明顯,遍及的範圍之大僅次於墨西哥,因此紫班蝶可以做為台灣監測及驗證暖冬的「指標生物」。
紫斑蝶係為避寒才飛往棲息地,趙仁方說,如果全球持續暖冬下去,可能紫斑蝶越冬的現象就會往北移,屆時台灣、印度與香港等地,可能就看不到紫斑蝶的越冬現象了。
另外,這項研究也發現,於大武山區棲息的主要五種紫斑蝶,每年進入棲息地的次序總是不變,依序為小紫斑蝶、端紫斑蝶、斯氏紫斑蝶、圓翅紫斑蝶與小紋青斑蝶。且不管飛入棲息地的時間是否延後,每年紫斑蝶離開棲息地的時間都不變,約於二月底、三月初;另大量聚集的時間也不變,約於每年一月到一月中旬聚集最多;及這五種類的紫斑蝶數量或有消長,但加起來的總數量也總是不變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