
「鹿」為一種溫馴的哺乳類動物。甲骨文、金文皆像一隻雄鹿的側面之形,具體的畫出其頭、角、細頸、身、尾、足之形,而以其高聳多歧的一對枝角,為最大特徵。
下面的腳並特別畫出「懸蹄」之形,表示其善於奔跑的特性。但到小篆以後,二足產生訛變而寫作「比」,樣子便有點不像了。
鹿的生性溫馴、群居、機警、靈敏、善於奔跑,曾是古代狩獵的主要目標和對象,古代常被比喻為國家政權及帝住,如「秦失其鹿,天下共逐之」、「逐鹿中原」、「群雄逐鹿」、「鹿死誰手」等。而此「鹿」除生動地描繪群雄追逐、共爭一物的激烈形象外,「鹿」字與「祿」同音,「逐鹿中原」實亦即「逐祿中原」之意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