佛光山綠色公益基金會董事胡偉杰(左)參與COP 26,採訪世界氣候基金會主席Jens Niesen。
圖/人間社記者杰輪提供
【人間社記者杰輪格拉斯哥報導】聯合國氣候變化綱要公約第二十六次締約方會議(COP 26)議程進入第二周,聚焦各國自主減碳貢獻(NDC)、設法達到巴黎峰會標的──讓本世紀末全球氣溫增幅,相較工業化時代前不增加超過攝氏兩度,最理想是控制在一點五度以內、與扶助弱國走向低碳等重點。
本周針對各國在COP 26消減甲烷、拯救森林的新承諾,將積極透過協商與資源整合,導入實際作法,各代表也紛紛強調生物多樣性的重要性,針對農業與林業,也有愈來愈多的討論。國際佛光會近年提出「T-Earth種樹植林計畫」、「蔬食A計畫」,正反映各國訴求。
世界氣候基金會主席Jens Niesen特別接受佛光山綠色公益基金會董事胡偉杰的訪問;他表示,對抗氣候危機,已非西方世界說了算,這是全世界的問題,佛教提倡共生平等的概念,也正是全世界應該多納入的聲音。
全球超過三分之一碳排量來自農業,尤其是畜牧業,牛豬等排泄產生的甲烷,危害比二氧化碳高出八十倍;餵養這些動物,也耗費大量自然資源,包含土地、水、糧食等。合理的解方是少吃肉、多吃素,一來動物少排放甲烷,二來耕地有機會妥善利用,成為將碳排儲存的倉庫。
科學家指出,種樹植林是吸收大氣中的溫室氣體最有效、最經濟的方式,今年COP 26,農林業固碳的重要性是另一個重點議題。
英國王儲查爾斯王子也出席世界氣候基金會主辦的生物多樣性峰會(World Biodiversity Summit),並進一步重申地球憲章,目標投資一百億美元在自然環境,同步結合十二家大型銀行為後盾,讓地球能從根本(自然與土地),找到永續的軌道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