【草木堪為友】 肯氏蒲桃 印度閻浮樹

文/德禪 |2021.11.07
15795觀看次
字級
聚繖花序的花朵,看起來親和力十足,像一個個梨渦。圖/德禪
肯氏蒲桃枝葉茂密,是壯闊的高大喬木。圖/德禪

文/德禪

肯氏蒲桃(Syzygium cumini)是桃金孃科的常綠大喬木,原產於印度半島和它的毗鄰地區;於1910年日據時代,引入台灣栽種,多作為庭園、公園、校園的觀賞植物或行道樹,枝葉茂密是其特色。

由於它在原產地的英文名字是jambolan,故被翻譯為堇寶蓮。而果實的形狀和顏色,又被稱為印度黑莓、馬拉巴李、烏梅、黑墨樹等。

可愛小果實冒出。圖/德禪

肯氏蒲桃的花與果。圖/德禪

肯氏蒲桃的株高約10公尺至15公尺,在印度也有高達30公尺、樹齡超過100年的紀錄。樹幹通直,基部深灰褐色,愈往上樹皮顏色愈淡。基部樹皮粗糙,破裂而剝落;上部淺灰色,多分枝,部分枝條下垂,平滑無毛。葉呈闊橢圓形單葉,對生,薄革質全緣;葉基圓鈍,葉端銳尖;嫩葉粉紅色,老葉深綠色而有光澤,葉柄粗短,中脈淡黃色。

葉片呈寬橢圓形。圖/德禪


肯氏蒲桃的小花一朵朵,綻放滿樹花朵時,十分柔美。圖/德禪

在台灣,4至9月可以看見開著淡黃色小花的肯氏蒲桃,它的花呈聚繖花序,腋生,分岐,具香氣。鐘形花萼,先端4裂,裂片卵形,被視為花瓣,裂片早落。雄蕊多數,白色花絲伸出,花藥小,花粉囊黃色;雌蕊1枚,花柱白色。

授粉後,萼筒和子房發育成長橢圓形或卵球形漿果,基部歪斜,萼筒宿存;幼果淡綠色,漸轉為粉紅色、深紅色、紫黑色,皮薄肉厚,甜中帶酸澀。成熟的落果外觀像葡萄,果肉紅色,通常只有橢圓形褐色種子1枚。果實可食,亦成為鳥的誘食。

肯氏蒲桃的幼果淡綠色,漸轉為粉紅色、深紅色、紫黑色。 圖/德禪

看過掉落路面上的這種落果嗎?它就是肯氏蒲桃的熟果。圖/德禪

在印度,肯氏蒲桃名為「閻浮樹」或「贍部樹(jambu)」,傳說中的世界四大部洲中,在須彌山之南者,因為有這種大樹而名為南贍部洲。後秦鳩摩羅什法師譯《大智度論‧釋報應品》第三十五卷:

「閻浮,樹名,其林茂盛,此樹於林中最大。提名為洲,此洲上有此樹林。林中有河,底有金沙,名為閻浮檀金。以閻浮樹故,名為閻浮洲。」

在台灣高雄的佛光山藏經樓周圍,也有肯氏蒲桃樹。圖/德禪

隋代闍那崛多法師等譯《起世經‧閻浮洲品》第一卷:

「此閻浮洲有一大樹,名曰閻浮,其本縱廣亦七由旬,乃至枝葉垂覆五十由旬。於此樹下有閻浮那檀金聚,高二十由旬,以此勝金出閻浮樹下,是故名為閻浮那檀。閻浮那檀金者,因此得名。」

據說植物學家林奈(Carl Linnaeus, 1707-1778) 原本幫山油柑命名為Myrtus cumini,而為閻浮樹命名為Jambolifera pedunculata。其中,cumini是cuminum的形容詞;cuminum則為繖形花科孜然芹屬的屬名,本意指山油柑具有孜然芹屬植物的屬性。因為陰錯陽差,兩者學名被對調誤置。後來閻浮樹被歸入蒲桃屬時,正式命名為Syzygium cumini;台灣則據以翻譯為肯氏蒲桃,但「種」小名cumini確實不是來自姓氏。

剝裂狀樹皮。圖/德禪


肯氏蒲桃的花凋萎後的模樣。圖/德禪

熱門新聞
訂閱電子報
台北市 天氣預報   台灣一週天氣預報

《人間福報》是一份多元化的報紙,不單只有報導佛教新聞,乃以推動祥和社會、淨化人心為職志,以關懷人類福祉、追求世界和平為宗旨,堅持新聞的準度與速度、廣度與深度,關懷弱勢族群與公益;強調內容溫馨、健康、益智、環保,不八卦、不加料、不阿諛,希冀藉由優質的內涵,體貼大眾身心靈的需要、關懷地球永續經營、延續宇宙無窮慧命,是一份承擔社會責任的報紙。自許成為「社會的一道光明」的《人間福報》任重而道遠,在秉持創辦人星雲大師「傳播人間善因善緣」的理念之際,更將堅持為社會注入清流,讓福報的發行為人間帶來祥和歡喜,具體實現「人間有福報,福報滿人間」的目標。
人間福報社股份有限公司 統編:70470026

 
聯絡我們 隱私權條款

Copyright © 2000-2024 人間福報 www.merit-times.com.tw
All Rights Reserved.