田徑賽是運動會重頭戲,田徑場是體育場的主要舞台,運動會成功與否,田徑賽場左右了很大關鍵,不要說現在的國際田徑賽,放眼全是漂亮的蒙多PU塑膠跑道,就連台北市區的國小也都是華麗的PU跑道。
但是你知道嗎?20世紀初期的奧運,跑道不但是煤渣鋪的,就是紅磚粉打造的,就連跑道與跑道之間,也不畫白線區隔,欄架是固定式,常讓選手摔到皮開肉綻,非常危險(見右頁上圖)。
最好玩的是,當時的短跑選手還不知道起跑時,蹲下來以「火箭式」往前衝比較快,他們幾乎清一色認為蹲下來再起跑多一道手續,速度肯定較慢,大部分採用「站立式」起跑(見右頁下圖),所以成績停滯不進。
田徑跑道的材質一直在演變,鬆軟的紅土加上洋灰仍無法滿足飛毛腿們的需求,一場一萬公尺的長距離比賽,「搶跑道」的結果,彎道內側成為眾人「蹂躝」的兵家必爭之地,經常成為千瘡百孔,皮開肉綻,內道不忍卒睹。
1960年後,塑膠跑道問世,這種表面平坦,反作用力大,又美觀的跑道立刻博得所有田徑選手喜愛,各項徑賽逐一翻新,百公尺跑進10秒內不再是夢想。
連帶受到利多的,還有跳部的跳高、跳遠、二級跳遠,他們也都因為跑道的更新,帶來更快的速度和爆發力,跳遠超過八公尺,跳高飛躍兩公尺十公分的比比皆是。
25年前台灣有七面PU跑道時,中國大陸還沒有,今天台灣各地的PU跑道多到無法計算,大陸也有上千條PU跑道,也由劉翔得到第一面中國人在短跑項目的奧運金牌。
前一陣子還傳出,低劣的塑膠跑道,在長時間的高溫照射下,可能產生有毒氣體,有的校長主張歸真返璞,改回原始的紅土跑道。 田徑跑道由土氣變豪華,又傳出異音,其中曲折,真耐人尋味。(蘇嘉祥)