【本報台北訊】環團與學界首度合作研究微塑膠對野生動物影響,發現塑膠危害已從海洋擴散至高山,根據水源樣本檢測,嘉明湖微塑膠平均檢出率為百分百,推估周邊的台灣水鹿每天會透過湖水攝入八十顆微塑膠,多半來自免洗餐具、塑膠袋、杯子等容器,若任由塑膠過度使用,將有更多珍貴動物和棲地遭受汙染。
綠色和平與長期研究台灣保育類動物的團隊合作,透過採集野生動物排遺與棲地水質樣本,調查台灣黑熊、黃喉貂、櫻花鉤吻鮭、台灣水鹿、石虎及金門水獺等六大類物種,是否面臨塑膠汙染威脅。首批採集的台灣水鹿樣本檢測結果出爐,嘉明湖水質樣本的微塑膠檢出率是百分百,步道周邊水源微塑膠檢出率也高達八成,排遺樣本則以玉山塔塔加的逾三成為最高。
研究團隊推估,中大型哺乳類動物每日需水量平均每公斤體重約為三十毫升,若以成年水鹿平均一百五十公斤體重計算,嘉明湖水鹿每天會透過湖水攝入八十顆微塑膠。
屏東科技大學野生動物保育研究所副教授翁國精指出,過去從未有微塑膠影響台灣水鹿的相關研究,此次在排遺檢測出微塑膠,值得繼續深入探究微塑膠對生物個體所造成的長期影響,若能夠提倡可重複循環使用的產品,民眾帶到戶外的拋棄式製品自然就會減少。
綠色和平專案主任唐安表示,微塑膠容易吸附環境及水中有毒物質,若累積在體內的濃度增加,可能加重保育類動物生存風險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