在蒼茫中點一盞 智慧的燈 停不下的雲-華嚴

◎永芸/文 《華嚴影像自選集千心映影》/圖 |2007.11.03
2755觀看次
字級

 

 「寫作數十年,我都在某種忐忑不安、悶悶不樂的心情中度過,這份感覺或許影響我構思落筆,但我還是勉力和不安以及灰澀共存,一步一步地接續前路。」─華嚴

 當我一次一次參加五、六○年代作家的告別追思會,林海音、張秀亞、琦君、劉枋…也一一揮別她們的年代。當我一年一度參加《文訊》雜誌為老作家舉辦的重陽敬老文藝界的聚會,我努力追尋熟悉的身影,卻見大老凋零,曾經年輕的面孔竟漸取代,並且將邁向所謂的「前輩」?當我驀然回首,那一盞「智慧的燈」就在我身邊「點亮、發光」。

佛教智慧涵養 成就今日的她

我高中時代早已陸續看過《智慧的燈》、《蒂蒂日記》等華嚴的作品。學佛後,知道「華嚴」乃佛教經典之名,而作者文中也多佛教智慧之語。但青春揮霍,佛教的哲思只是為妝點、涵養我們外在的淺薄。出家後,因為認識辜懷箴、接待她的家人,才知她的母親嚴倬雲女士竟就是華嚴的姊姊,然我已不似年少那麼熱中紅塵的文藝。

佛教文化工作的因緣牽引,我終究還是脫離不了藝文圈。當年仰慕的作家不是仙逝亦皆垂垂老矣,誰知卻在燈火闌珊處,那藹藹含光、大隱於市的「停雲」,還「華麗莊嚴」的「照見五蘊皆空」。

初秋的午後,我們登上大台北鬧中取靜的華廈,女主人熱情接待我們這些晚輩,一壺桂花茶,幽香濃郁,如華嚴丰美的人生,又如其作品,淡中有味。暢快的訪談,天南地北、跨越時空,不覺匆匆已過二小時,不敢再耽誤「老人家」(雖已年逾八十,但對這麼一位聲音宏亮、身手俐落、思想開放的女性,實不能稱老,在她內心想必也不知老之已至!)正常、規律、清靜的生活。她堅持送到樓下,暮色中,華燈初上,回首揮別,晚風襲來,一晌午竟如隔世。

她的祖父嚴復,是清末民初的翻譯家、教育家、思想家,北大的第一任校長。她的父親嚴叔夏,精於詩文、書法、繪畫、篆刻、鑽研佛學、不求名利,是福建協和大學文學院院長。她的母親林慕蘭,是台灣望族板橋林本源次女。她的丈夫葉明勳,是新聞界的翹楚。她的姊姊嚴倬雲是繼蔣宋美齡後執掌婦聯會的會長,她的姊夫是曾任海基會會長的辜振甫。珥珥她處在這樣一個赫赫聲名的環境,可能不是大好就是大壞,但因為從上一代虔誠學佛的素養,她耳濡目染,得天獨厚,有大家族的貴氣,更多了佛教智慧的涵養,及自身的努力,而成就了今日的她。

剖析人性  是小說下筆重點

她原可以在家做貴婦、享受生活,又怎會走上寫作這條「不歸路」,耕耘半世紀,完成二十餘部著作,得過國家文藝小說創作獎等榮譽,去年廣東省社會科學院哲學與文化研究所還特別舉辦「華嚴文學創作學術研討會」,兩岸學者從不同面向熱烈討論她的作品。她自己怎麼說?

「我從沒想到自己有朝一日會走上寫作的路,一九五八年,四個兒女最小的三歲,我這個做母親的終於在照顧家庭和孩子之餘,有了可供自己揀拾著來用的點點滴滴的時間。而如何了解人性,如何剖析人性的痴頑愚昧,是我寫小說下筆的重點。」

為什麼會取「華嚴」這個筆名?就要從篤信佛理也未排斥其他宗教的祖父嚴復說起,他把自己的二兒子取小名「文殊」,三兒子叫「普賢」(華嚴的父親),二女兒叫「華嚴」(後來做了修女),一家人都用了佛教經典和菩薩的名號。華嚴自言,當初她本想用「楞嚴」(取佛教的《楞嚴經》,又福州話念起來音是林嚴,剛好取父母的姓氏。)但二姑母去當修女,就把華嚴這個別號給了她。

原來主修化學,希望學醫又熱愛音樂、戲劇的華嚴,寫作態度認真,《智慧的燈》寫了三年、六易其稿,她最偏愛的《蒂蒂日記》花了六年才完成。她認為文學作品主要是內容涵義,體裁格式只是形表,所以透過書信體、日記體、對話體等不同形式,闡述自己的精神理念。她說:「由於感悟人類愛著與生俱來的七情六慾的羈絆,以及因愚昧和痴迷所招得的苦難和煎熬,我願把這心意訴之全世界的年輕人們,以其在這人欲橫流、濁雲蔽日的今朝,使他們知道精神上的自求解脫,才是步上光明喜樂的唯一途徑。」

為了更深刻的感受及找回大學生活的背景,我隻身來到林美山的佛光大學「閉關」。當我再度看完《智慧的燈》,掩卷,窗外的天光雲影照在蘭陽平原上,籃球場上青年學子的呼嘯、奔跑,亮麗的青春揮灑在這人生黃金歲月的大學天堂。我不禁也聯想到錢鍾書的《圍城》、王藍的《藍與黑》、鹿橋的《未央歌》珥珥,這些曾被大學生奉為經典之作,寫的不都是大學生清純可貴的真情嗎?作者身處那個時代,當他們自己歷經人生的悲歡離合、生命的大悲大美,中年以後重新回顧審視,寫下這些可歌可泣的故事,才能感人至深、令人回味。
.1966年名畫家席德進親為華嚴完成繪作畫像

作品特色 《智慧的燈》最見透徹


華嚴生長在佛教家庭,幼受薰陶,自言:「自小,我抑鬱寡歡,與生俱來的苦惱,在在處處的情觸,父親教我念佛,對我說佛理,指引我消除煩惱途徑。」於是,她開始學習禪坐,希望能息慮、凝心、明性。雖然不曾完全消除雜亂情緒,但身體狀況卻獲改善。

果不然,在她年輕的照片中,幾乎不見其笑容。這點讓一般人都覺她很嚴肅,相處後才知道她的幽默風趣和豁達大度。而她所受益於佛教思想的哲理也常運用在她作品裡,那種正面、積極、向善、智慧、寬厚的胸襟,形成她作品的特色,而她這種佛教的書寫,在《智慧的燈》最見透徹。

書中男女主角的名字:水越、淨華,就是佛教說的「鏡花水月」。當女主角陷在戀愛的苦痛中時,作者透過祖母的口宣說佛理:「人的一生離不了苦,得不到時受渴求的苦,得到時受怕失去的苦,失去時受痛心的苦。」、「每個人都覺得自己的痛苦比人多,快樂比人少。其實,上天是最公平的。如果一個人不知尋求發自本心的快樂,世上將沒有一個快樂的人。」、「只有智慧才能使人脫離苦惱。悲傷和失望,只使你成為一個更可憐無望的人。」、「冷靜是智慧的門戶、成功的種子、幸福的泉源。」、「人的痴迷與生俱來,智慧的人覺醒得早,愚昧的人終生執迷不悟,差別就在這裡。」
.篤信佛教的華嚴和夫婿葉明勳(曾任中央通訊社社長,現任世新大學董事長),多年前同訪佛光山

談到生死 順其自然


在書中,淨華有一段回答宗教課一位牧師的話,我想可代表華嚴自己對宗教的看法,非常好:「人類不能直接感觸到神,所以我可以懷疑神是不是存在,但人類不能直接感觸到的東西太多了,並不能因此便否定它的存在,所以我的懷疑可以推翻。你相信基督教,他相信天主教,我相信佛教,各憑不同的思想和感受,分別的接受著最適合自己的宗教。如果人類不明瞭這一點而協力尋求真、善、美,卻把時間和精神浪費在你排斥我、我譏笑你的鬥爭中,這必定遠非他所崇奉的真神的本意,也忽略了宗教最大的意義。」

華嚴事母至孝,她和母親的感情深摯,在她的短文可見一斑。這位板橋林家二小姐從小體弱,卻享壽一○二歲才大去,應歸於她生性簡樸、清心寡欲、惜福惜情的生活態度。華嚴會到台灣、留下,開展今之多采人生,也是情牽於對母親的思念。
對一位走過大時代榮辱興衰的女性,現在華嚴可說頤享天倫,少食、多運動、生活規律、還能唱能寫。談到生死,她不諱言,要先照顧好自己,不要受苦,來了,順其自然。「只是像冬天來了,樹葉從樹上乾枯了落下來一樣自然。這只是從這一個世界到另一個世界的一種方法,這和從另一個世界來並沒什麼大不同,只不過我們稱那一次做『生』罷了。」

沒錯,佛教對死有更積極的說法,叫「往生」。我相信,華嚴這片停不下的雲,還要以她的智慧來莊嚴她如華的人生呢!

熱門新聞
訂閱電子報
台北市 天氣預報   台灣一週天氣預報
相關報導

《人間福報》是一份多元化的報紙,不單只有報導佛教新聞,乃以推動祥和社會、淨化人心為職志,以關懷人類福祉、追求世界和平為宗旨,堅持新聞的準度與速度、廣度與深度,關懷弱勢族群與公益;強調內容溫馨、健康、益智、環保,不八卦、不加料、不阿諛,希冀藉由優質的內涵,體貼大眾身心靈的需要、關懷地球永續經營、延續宇宙無窮慧命,是一份承擔社會責任的報紙。自許成為「社會的一道光明」的《人間福報》任重而道遠,在秉持創辦人星雲大師「傳播人間善因善緣」的理念之際,更將堅持為社會注入清流,讓福報的發行為人間帶來祥和歡喜,具體實現「人間有福報,福報滿人間」的目標。
人間福報社股份有限公司 統編:70470026

 
聯絡我們 隱私權條款

Copyright © 2000-2024 人間福報 www.merit-times.com.tw
All Rights Reserved.