鴻是野鵝,雁是野鴨,他們都是候鳥,常被並稱。
每到秋天,人們就會看到人字形的鴻雁自北向南飛。這種大遷徙配上秋天的背景讓人感到哀傷,尤其如果你也是流浪在外的遊子,則更會有觸景生情的感嘆。
因此鴻雁在文學作品中的形象,既是美麗又帶點淒涼。《詩經.小雅.鴻雁》中的「鴻雁于飛,哀鳴嗷嗷」,「鴻雁于飛,肅肅飛羽」,為我們留下了「哀鴻」的典故。著名的初唐詩人王勃在他的〈滕王閣序〉中也有:「雁陣驚寒,聲斷衡陽之浦」的名句。
鴻雁以井然有序的人字形飛翔,據說是因為第一隻帶頭的鴻雁已經畫破了氣流,因此在後面的飛雁就能減輕長途飛行的勞累。
因此禪宗裡有所謂的「雁門關」,就是指參禪的工夫要做到如雁行般不夾雜、不間斷而綿綿密密,且要不執著自己所做的功德,就如雁鳥從空中飛過,不留痕跡。
當然歷代畫家也常常以鴻雁作為入畫的題材。清朝畫家邊壽民就以專畫鴻雁出名。近代台灣的已故畫家──楊襄雲先生也是個中翹楚。
畫雁宜配以秋景或水邊景色:如蘆葦沙洲等。雁雖為群體行動,然而畫孤雁卻也可以表達另一種意境。
「失群寒雁聲可憐,夜半單飛在月邊」(庾信),「孤雁不飲啄,飛鳴聲念群。誰憐一片影,相失萬重雲」(杜甫),「孤雁去何急,一聲愁更聽」(梅堯臣)。
孤雁的形象成了文人、畫家筆下,表達思親之情,或失意之歎等借物寄情的最好對象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