《柴松林專欄》道德決定命運

柴松林 |2007.11.03
672觀看次
字級

中世紀的歐洲,基督教是文化的主宰,神是宇宙的中心,理性思維遭排斥;認為人生下來便有原罪,唯有禁欲修行,寄望來世。在中世紀後期,隨著城市經濟的發展,資本主義萌芽;為了突破思想禁錮對生產力的約束,以人為本的思想乃應運而生,孕育了人文主義。

人文主義的精義,首在肯定人的價值,將人的一切:人的心靈、人的身體、人的形象、人的活動、人的歷史、人的社會、人的世界,作為關注的中心。人文主義的奠基者彼得拉克曾說過:「任何人都不願意成為不幸的人,淒涼悲苦的過一生,這是與人的本性相違的」。又說:「有人對飛禽、野獸、魚類的事情知道很多;對人的本性卻一無所知,不知道我們從何而來,不知道往何方去,不知道為什麼要活著,不知道這活著有什麼好處?」因此,他認為人應該去研究探索的主題應該是「人的本性、人生的目的、人生的福祉」。

人文主義者認為人不應該安於宿命,主張與命運抗爭;認為人人生而平等,反對以出身、門第,這一類條件來決定一個人在社會中的地位;要打破這種不合理違背人性的階級劃分辦法。主張一個人在社會上的地位,只能由其自身的道德水準和貢獻大小來決定。

人文主義學者阿爾貝蒂常掛在嘴邊的格言是:「德行戰勝命運」,排拒悲觀主義、宿命論的想法,認為「因為人的勞動,給自己創造榮耀,使家庭富裕,使城市繁興。」

人的命運好壞,並非操之於神或任何超越力量之手,而是由自己決定的。阿爾貝蒂說:「道德是指人在塵世生活中的辛勤勞動,是明智的教育和良好的生活,也是指公正的法律、道德的原則、智慧的建言、宏偉的事業和對國家、信仰、勤奮、精進的純潔熱愛。」因為秉持這樣的道德,在「不幸的時候,可以保持名譽,幸運的時候,可以享受光榮」,正是「窮則獨善其身,達則兼善天下」。

人文主義者主張:「只有擁有精良的技能,豐富的知識,恆久的工作,誠實的言行,理性的態度,正義的堅持,才是真有價值的人生,才能稱為文明的生活」。「不要抱怨、不要哭泣,對付不幸的命運,只有努力提升自己,才是道德」,文藝顛峰時期大學者柯里諾告訴我們:「人人都能成為有道德的人」。

熱門新聞
訂閱電子報
台北市 天氣預報   台灣一週天氣預報

《人間福報》是一份多元化的報紙,不單只有報導佛教新聞,乃以推動祥和社會、淨化人心為職志,以關懷人類福祉、追求世界和平為宗旨,堅持新聞的準度與速度、廣度與深度,關懷弱勢族群與公益;強調內容溫馨、健康、益智、環保,不八卦、不加料、不阿諛,希冀藉由優質的內涵,體貼大眾身心靈的需要、關懷地球永續經營、延續宇宙無窮慧命,是一份承擔社會責任的報紙。自許成為「社會的一道光明」的《人間福報》任重而道遠,在秉持創辦人星雲大師「傳播人間善因善緣」的理念之際,更將堅持為社會注入清流,讓福報的發行為人間帶來祥和歡喜,具體實現「人間有福報,福報滿人間」的目標。
人間福報社股份有限公司 統編:70470026

 
聯絡我們 隱私權條款

Copyright © 2000-2024 人間福報 www.merit-times.com.tw
All Rights Reserved.