南韓首架「純國產」火箭「世界號」於南韓當地時間21日下午5時,全羅南道高興郡羅老宇宙中心發射升空。圖/美聯社
【本報綜合外電報導】完全由南韓自主研製的運載火箭世界號(KSLV-II),21日在首爾南方約485公里的全羅南道高興郡羅老宇宙中心發射,完成所有分離程序後,未能使模擬衛星成功進入軌道。此次發射若成功,南韓將躋身全球第7個成功發射中大型運載火箭的國家。
世界號在南韓時間昨天下午5時發射升空,在發射127秒後於高度59公里處完成第1節火箭分離,223秒時分離整流罩,274秒時分離第2節火箭,發射967秒後、約下午5時16分時,火箭搭載的模擬衛星進入軌道。
南韓總統文在寅在發射後發表談話表示,這次火箭發射雖未能完美達成目標,但能升空達到700公里高度,已是相當了不起的突破。世界號預計在2022年5月進行第2次發射。
衛星以後能監測北韓軍事活動
為了昨天的發射工作,相關單位從前一天就嚴陣以待,世界號20日上午離開組裝測試廠房,由無人特種運輸設備送至羅老宇宙中心第2發射台,近中午時分完成起豎、固定作業,開始測試加注燃料、氧化劑,並檢查通信系統、火箭追蹤系統等,至晚間8時40分才完成所有準備作業。
火箭發射條件嚴謹,必須考量溫度、溼度、大氣壓力、風速等天候狀況,世界號原定南韓時間昨天下午4時發射,也在安全的考量下推遲1小時,追加進行發射體系統檢查作業。發射台方圓3公里陸路則從昨天上午全面封鎖,位於飛行路徑的海、空域也在發射前2小時淨空。
南韓在1989年成立南韓航空宇宙研究院,投入火箭自主研發,1993年至2004年間共成功發射3枚固體燃料探空火箭;2002年開始的羅老號運載火箭研製計畫,歷經兩次發射失敗後,在2013年1月成功發射,但其中最為核心的第一節火箭由俄羅斯製造,南韓尚未能完整掌握自主技術。
世界號計畫從2010年3月啟動,歷經逾12年、共投入1兆9572億韓元(約新台幣446億元),這次目標是將1.5公噸的人造衛星,送上距離地面600到800公里的近地軌道,並藉此掌握相關開發技術,尤其是在羅老號未能自主研發的第一節火箭,為測試用於第一節火箭上的75公噸級液體引擎,南韓在2018年底已成功進行試射。
300多家南韓企業參與其中
路透報導,太空發展計畫在朝鮮半島向來是敏感議題,北韓因研發可攜帶核彈頭的彈道飛彈而遭國際制裁。南韓未來將發射多枚偵察、導航、通訊衛星,甚至將研發月球探測器。許多衛星也將作為軍事用途,但南韓官員否認世界號火箭會用作武器。
路透報導,南韓上一次成功發射火箭是在2013年,當時發射的「羅老號」運載火箭是與俄羅斯共同研發。官員指出,南韓如今擁有自主研發的發射載具,可自行決定酬載類型與發射時程,若發射間諜衛星也可保密。
韓聯社報導,世界號開發計畫共有300多家南韓企業參與其中,代表南韓航太產業已經準備好迎接「新太空」(New Space)時代,以往由政府主導計畫方式將隨國際潮流,轉向民間主導。
其中最具代表性的企業包括涉獵化工、能源、國防產業的韓華集團,以及主要生產民用、軍用飛機及衛星的南韓航空宇宙(KAI)。
業界人士指出,就如同美國國家航空暨太空總署(NASA)將技術移轉給民間企業後,促使美國相關企業成為國際宇航產業領頭羊,南韓這次透過國內自有技術打造世界號,也為南韓正式打開宇宙開發的大門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