文/高雄市立正興國中圖書館閱讀推動教師王姿雅(110年教育部閱讀推手獎得主)
自從新課綱上路之後,各學科的教學試圖轉型,知識不再只侷限於課本,也不再只是各領域關門練功就行了。橫向連結,培養學生的素養成為教學首要的任務。而在有考試升學壓力的國中階段,學生的日常被各學科考試填滿,放學後甚至還要關到補習班去,在窄化的生活視野中,如何體驗生活?如何培養素養?加上手機成為課餘時間唯一的休閒娛樂,迷失在網路世界中的孩子亦不少。
因此,我們若想在夾縫中尋找讓學生打開眼界的方法,「讀報」是其中之一,利用零碎的時間便可執行,若能再加以引導思考,除了讓學生擴展視野之外,還能夠培養思辨能力。
讀報,重點在持續。《原子習慣》一書中提到:「習慣的養成取決於頻率,而非時間。」因此,讓學生養成讀報習慣,不在於一次讀多久時間,而在於「每天持續」,即使一天只讀五分鐘,也是養成習慣的重要行動。在晨間閱讀時間,或是午休時間,讓學生翻開報紙,就算只讀一篇文章,只要每天持續,一陣子下來,每到了讀報時間,學生自然就會翻開報紙。
一開始推動讀報時,介紹完報紙的結構之後,原本要指定全班共同讀一篇,但我發現,學生一拿到報紙,會想要先自己翻閱找尋感興趣的版面。因此我改變了做法,在班級帶領讀報時,會給學生選擇的自由,他們可以先從標題選擇自己想要讀的文章,因為唯有主動產生興趣,才會有持續下去的動力。等翻完整份報紙之後,再進行全班共讀討論的文章,這樣學生反而比較能專注。持續的頻率加上興趣,讀報才能成為習慣。
帶讀報最有趣的地方,就在於可以讓學生從同一個事件去發表各自觀點。我會利用ORID焦點討論法,讓學生分組,針對同一篇新聞進行O(事實)、R(感受)、I(經驗)、D(決定行動)的討論,再由各組的代表上台進行發表。
此外,也可以讓學生去比較不同的報紙對於同一事件如何敘述,背後有什麼立場,甚至討論到記者這樣處理文章的用意是什麼,並且進行媒體識讀。
透過讀報,除了讓學生關心社會議題與國際消息之外,也引導「事實與觀點」的思辨討論,透過溝通,讓學生了解這世界並非單一面向,許多事情並非二分法可以解釋;更要學習如何去包容不同的聲音。
讀報,達到了跨領域的連結,也接上了個人與世界的連結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