【文史瑣談】 嵇康居嵇山

文/龔敏迪 |2021.09.27
718觀看次
字級

文/龔敏迪

北魏地理學家酈道元《水經注‧淮水》載:「又東逕嵇山北,嵇氏故居。嵇康本姓奚,會稽人也。先人自會稽遷於譙之銍縣。故為嵇氏,取『稽』字以上以為姓,蓋志本也。嵇氏譜曰:『譙有嵇山,家於其側,遂以為氏。』」河南修武縣西北,也有因嵇康曾居住而得名的嵇山。嵇康與友人互贈詩中有「昔蒙父兄祚,少得離負荷。因疏遂成懶,寢跡北山阿」、「亮無佐世才,時俗所不量。歸我北山阿,逍遙以相徉」詞句。「北山阿」,即今山陽天門山百家巖南坡峭壁下小山丘「嵇山」。

裴松之引《魏氏春秋》說,嵇康離開銍縣北上「寓居河內之山陽縣(今河南焦作)」,據南朝郭緣生《述征記》載:「山陽縣城東北二十里,魏中散大夫嵇康園宅,今悉為田墟,而父老猶謂嵇公竹林地,以時有遺竹也。」古山陽城在今焦作市山陽區墻南村一帶,至今仍存有古城墻舊跡,山陽村南有竹林寺,其西有七賢泉,原先七賢祠在七賢泉西北邊高崗上。

竹林寺東南觀音寺存有明崇禎五年碑刻〈創修水陸殿碑記〉:「輝邑迤西南五十里許,村曰崗上,村北有觀音寺一所。其地幽僻,登之足稱勝概矣。西北五里,源泉混混,不舍晝夜,一則發源於重泉之側,一則發源於晉竹林七賢觀之右……」酈道元《水經注》卷九:「清水出河內。修武縣之北黑山……又東,長泉水注之,源出白鹿山,東南伏流,逕一十三里,重源濬發於鄧城西北,世亦謂之重泉水也。又逕七賢祠東,左右筠篁列植,冬夏不變貞萋。魏步兵校尉陳留阮籍、中散大夫譙國嵇康、晉司徙河內山濤、司徒瑯琊王戎、黃門郎河內向秀、建威參軍沛國劉伶、始平太守阮咸等,同居山陽,結自得之遊,時人號之為竹林七賢。向子期所謂山陽舊居也。」

《晉書‧嵇康傳》說嵇康:「性絕巧而好鍛,宅中有一柳樹甚茂,乃激水圜之,每夏月,居其下以鍛。」孫登曾對嵇康說:「君性烈而才雋,其能免乎!」而嵇康對養生頗有研究,《黃帝內經‧素問》有「治陽厥怒狂,生鐵落為飲」,「生鐵落」,即鍛鐵落下的鐵屑,嵇康打鐵是為用以治怒。庾信〈小園賦〉:「嵇康煆(同「鍛」)竈,既軟而堪眠」。「山陽煆」、「嵇康煆」、「柳煆」,成了後世憤世嫉俗的代名詞。

熱門新聞
訂閱電子報
台北市 天氣預報   台灣一週天氣預報

《人間福報》是一份多元化的報紙,不單只有報導佛教新聞,乃以推動祥和社會、淨化人心為職志,以關懷人類福祉、追求世界和平為宗旨,堅持新聞的準度與速度、廣度與深度,關懷弱勢族群與公益;強調內容溫馨、健康、益智、環保,不八卦、不加料、不阿諛,希冀藉由優質的內涵,體貼大眾身心靈的需要、關懷地球永續經營、延續宇宙無窮慧命,是一份承擔社會責任的報紙。自許成為「社會的一道光明」的《人間福報》任重而道遠,在秉持創辦人星雲大師「傳播人間善因善緣」的理念之際,更將堅持為社會注入清流,讓福報的發行為人間帶來祥和歡喜,具體實現「人間有福報,福報滿人間」的目標。
人間福報社股份有限公司 統編:70470026

 
聯絡我們 隱私權條款

Copyright © 2000-2024 人間福報 www.merit-times.com.tw
All Rights Reserved.