文/萬維綱
人在很多情況下會高估自己的知識。我們以為自己知道,其實不知道。如果一個學生把教科書裡的東西看過好多遍,每次看的時候都感覺看得很明白,他會認為自己已經掌握了,可是一旦考試就會發現自己並沒有真正理解。其實把一本書看好多遍,只是讓我們對這個東西「熟悉」而已,而熟悉並不等於理解。想要真正理解,唯一的辦法是考試和測驗。這就是反饋!沒有測驗,你的知識只是幻覺。
科學家需要同行評議的反饋,而培養一個科學家——或者培養任何人才,光有反饋還不行,反饋還要有「即時性」,要讓實踐者立即得到反饋意見。世界上最好的高爾夫球球手、最好的國際象棋棋手,他們的比賽水平肯定超過自己的教練,可為什麼他們還要請教練?一個重要原因就是教練能在訓練中,以旁觀者的身分提供即時的反饋。
從訓練的角度來說,一個真正的好教練是什麼樣的?是應該經常跟隊員私下談心,做好隊員的思想工作嗎?是能隨時發表激情演說,提高隊員的戰鬥熱情嗎?是能夠隨時給隊員提供反饋。
對症下藥 即時指導
約翰·伍登(John Wooden)曾經率領UCLA(洛杉磯加州大學)隊在12年內10次獲得NCAA(美國大學生籃球聯賽)冠軍。為了獲得伍登的執教祕訣,兩位心理學家記錄他給球員的每一條指令。結果表明,在紀錄的2326條指令之中,有6.9%是表揚、6.6%是不滿,而有75%是純粹的信息,也就是做什麼動作和怎麼做。他最常見的辦法是「三段論」:演示一遍正確動作,表現一遍錯誤動作,再演示一遍正確動作。
與外行人想象的不同,這位最好的教練從不發表什麼激情演說,甚至不講課,每次說話從不超過20秒。他只給學生非常具體的即時反饋。他要求所有訓練都事先進行無比詳細的計畫,甚至包括教運動員怎麼繫鞋帶。好教練,他們是絕對的因材施教,源源不斷地提供具有高度針對性的具體指導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