【本報綜合報導】儘管大學校地寸土寸金,國內多校仍選擇跟上歐美及亞洲一流大學潮流,撥地蓋美術館。大學主管分享,大學美術館注定是賠錢建築,無法靠營利支撐,得靠募款延續壽命,但美術館能作為校內藝術科系師生的實習、研究場域,更重要的是讓青年近距離接觸藝術。
日本藝術家奈良美智今年初在台北展出作品,截至七月吸引逾四萬人次觀賞,一度要排隊三小時才能入館,周邊商品貨架常在周末一掃而空;她選定的館址,正是台北藝術大學校內的「關渡美術館」,也是國內第一個設在大學內的美術館。
日韓都有範例
彰顯人文教育重要
一面看展、一面與大學校園互動,這樣的藝術活動有望變多。國內繼北藝大後,台灣藝術大學成立「有章藝術博物館」;台北教育大學設「北師美術館」;台灣師範大學也在六年前籌畫「師大美術館」,預定明年落成;清華大學緊接在後,獲物理系校友謝宏亮捐贈「宏亮美術館」,拚後年完工。
南韓三星集團一九九五年捐贈首爾大學美術館,國內企業家謝宏亮今年也宣布,支持清大建美術館;他表示,曾與一名醫學院長交流,談到人文教育對培養醫學生的重要性,因此興起捐一座美術館給母校的念頭,期盼清華學子善加運用這塊藝文環境,對未來發展做出更大貢獻。
目前統籌美術館興建業務的清大副校長戴念華提到,清大的藝文教育版圖不只美術館,另有中文系教授楊儒賓妻子方聖平,捐贈三千件東亞儒學文物,讓「文物館」不再只是空殼,還規畫增設音樂廳並對外營運,作為校內音樂系學生的實習場域。
跨領域實驗場
鼓勵全校學生入館
台師大預定明年百年校慶啟用的美術館,將展出逾三千件歷屆美術系師生的作品、典藏,可稱是國內藝術教育的指標館所。校方日前宣布在台北市青田街成立「台灣設計口」,預計逐年擴建為國內最大的設計教育史料館,這樣的做法和日本相同──東京藝術大學一九九九年成立美術館,收納大量師生作品,如今回頭看,此館確實扮演記錄日本藝術教育史的要角。
台師大美術館籌備處副主任蘇瑤華說,美術館絕非本科師生獨有,未來擬鼓勵全校各系學生入館,每人畢業前至少有一門課以美術館為教室,讓美術館變成跨領域實驗場;舉例來說,物理系學生可研究場館的氣流、聲響,數學系學生可觀察幾何建築結構,用不同的專業、視角剖析美術館。
多名大學主管直言,美術館難靠營利支撐,但能在人文社會學科式微的全球氛圍下,搭起青年與藝術間的橋梁。北藝大去年校務收支預算報告提及,關渡美術館除了安排學生參與策展,去年也首創「當代青年藝術計畫」,廣邀年輕人入館當義工、貼近藝術;在他們眼中,賠錢的館舍,卻能扎根美學、儲備下一世代的創意與研發能量,不失為一樁有價值的投資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