文/龔敏迪
香嚴智閑禪師回答「如何是道?」「如何是道中人?」之問,說是:「枯木裡龍吟」、「髑髏裡眼睛」。龍吟於枯木中,即是死中得活;髑髏裡眼睛,是無識之活境界。大道得自心死後,大音希聲聞者明,成見視障消弭盡,乾坤廓然全無垠。石霜慶諸禪師卻說:枯木裡龍吟「猶帶喜在」;髑髏裡眼睛「猶帶識在」。努力求道,初得入處,不勝歡喜;入歡喜地,也是常情,初禪、二禪皆以喜、樂為主要的兩種功德。
《雜阿含經》說:「離生喜樂,處處潤澤,處處敷悅,舉身充滿,無不滿處。」但「樂」屬受蘊,是內心的一種享受或情緒,「喜」則屬行蘊,是獲得未曾有過的愉悅而生的激動,兩者和識蘊一樣,都還在「五蘊」之中,未能達到「五蘊皆空」,得意忘言,為「有佛處不得住,無佛處急走過」的境界。
但「死水不養龍」,所以曹山本寂禪師說:枯木裡龍吟「血脈不斷」;髑髏裡眼睛「乾不盡」。大道「盡大地未有一人不聞」,而且枯木裡龍吟「不知是何章句,聞者皆喪」。
老子要孔子「掊擊爾智」,世人往往聞而未聞,真聞者皆大死過一遍,故「枯木龍吟真見道,髑髏無識眼初明;喜識盡時消息盡,當人哪辨濁中清。」枯木裡有龍吟,還需血脈不斷,死在「枯木倚寒巖,三冬無暖氣」上,仍不免「乾坤窄,日月星辰一時黑」,還須向上一路,堪能承擔「路逢劍客須呈劍」的境界。
骷髏裡眼初明、眼波乾不盡,不是寒潭死水,還有利他因緣不盡。性空緣起,空有不二,清濁不二,終年吃飯沒咬著一粒米,終年穿衣沒掛著一根絲,本覺不受,心無黏所,方得大自在境界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