水稻邊,看到一幅斗笠扁擔的身影,站在田埂上。
那熟悉的樣貌,讓人瞬間跳回上個世紀60年代的南部鄉間,舉目都是如此妝扮,有時還在頸部圍上或在腰間抴著一條毛巾。記得那時,還試過擔起扁擔的,心情新奇又失望;新奇的是知道挑扁擔也有竅門,扁擔搖擺起伏的韻動要與步伐一致,才省力;失望的是身形太矮也太小,根本挑不起也挑不動。
時隔半個世紀,這樣的扁擔似乎已成了民俗骨董,只剩斗笠還在,偶而我還戴著這樣像老朋友的涼帽,在鄉間閒逛!圖/宋玉澄
文/宋玉澄
水稻邊,看到一幅斗笠扁擔的身影,站在田埂上。
那熟悉的樣貌,讓人瞬間跳回上個世紀60年代的南部鄉間,舉目都是如此妝扮,有時還在頸部圍上或在腰間抴著一條毛巾。記得那時,還試過擔起扁擔的,心情新奇又失望;新奇的是知道挑扁擔也有竅門,扁擔搖擺起伏的韻動要與步伐一致,才省力;失望的是身形太矮也太小,根本挑不起也挑不動。
時隔半個世紀,這樣的扁擔似乎已成了民俗骨董,只剩斗笠還在,偶而我還戴著這樣像老朋友的涼帽,在鄉間閒逛!