奧運會競賽場上種類林林總總,每項運動都吸引來自全世界的頂尖好手參賽,「不是猛龍不過江」,到得了奧運殿堂的,古時是顛峰戰士,現代則是職業戰將,每一塊獎牌得主,肯定是當時世界一級戰將。
金牌人人愛,但是不是每個選手都有機會得到,創造奧運的歐洲人,及後來主導奧運的「金元王國」美國,在奧運開幕前總是想盡辦法,將他們喜歡的、壇長的運動設在賽場,增加金牌數。
中華台北在奧運歷史上算是小國,我們沒有很多一流戰將,也無法提供許多財源,甚到有時還受到許多莫須有的理由,無法公平地在會場平坐平起。但是基於「為選手多爭取國際比賽機會、不放棄參賽就有金牌」的理念,我們還是審慎地研判自己長處,選手優勢,選擇適合的運動種類,四十多年來還是得到了十多塊獎牌。
不過有一些奧運比賽種類,和我們實在是「門不當、戶不對」,使盡了吃奶的力量,也摸不到邊,不要說拿獎牌,有時連參賽的資格都沒有,而且是在第一輪、級數較低的會外賽就被淘汰。今天我們來談,和台灣選手距離最遙遠的奧運項目。
田徑、游泳、自由車、擊劍等四項,從1896年第一屆奧運起至今,從未中斷過,角力、舉重、帆船也是常客,但這些運動種類,台灣選手只在田徑、舉重得到牌子。不擅長水上運動、體型不過壯碩的我國選手,在沒有「分級」的限制保護下,幾乎連發展的勇氣都沒有。
早年台灣四周海域封守,幾乎沒有帆船、划船等運動,雖有游泳選手,但和世界水準相差許多。
馬術是歐洲人最愛,比賽時觀眾特別多,項目名堂多,金牌數常隨興增加,但是中國大陸或台灣都沒有好的馬匹和選手。
籃、足、排號稱「三大球類」,教育部規定各級學校體育課都得教這三類球,但三種比賽基本上都是長人的天下,不但奧運很難打進去,有時連亞運資格都拿不到。
尤以全世界及亞洲人都喜歡的足球,更讓台灣人傷心,除了1948年倫敦奧運時,以李惠堂為主將的中國隊曾在奧運得到唯一勝場外,台灣足球隊和奧運的距離,可用「漸行漸遠」、「每況愈下」來形容,這項歐洲、南美強項,在每次奧運前兩年開辦40國資格賽,由於亞洲的阿拉伯集團崛起,加上東亞、南亞勁旅都很不錯,台灣常在第一輪就失利,更遑論要打進第六輪才能爭到區區兩個亞洲資格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