各位同學大家好:
壯年一輩的人感慨「現代年輕人全面觀照力弱」,而年輕人卻常常埋怨這些人太嘮叨、主觀意識太強,還沒開始行動前,就已經被預設失敗而遭否定。如果再缺乏適時的閒談互動,則雙方都會弄不清對方想要做什麼。其實,只懂得站在自己的立場去解讀世間萬象是很正常的,像師生、父母、主僕等長輩與晚輩之間的相處,該是權威式、合作式、開放式等何種模式,其實也沒太多的絕對,更因為每個人的個性、潛能等都不同,故不可能僅靠一招就可以闖天下。
古德說:「相逢好似初相識,到老終無怨恨心」,說明人之間的相逢,不要因偏見或太熟而失去尊重的態度,才不會不自覺地廣為樹敵。因此,對應的多元化運作模式之拿捏,除了每個人應學習以開放包容的心去善待他人,更應常保持平心靜氣的理性與風度。這類高難度的待人功力,除了生活經驗的推理而得之外,閱讀前人的經驗談及相關的研究成果是非常必要的。
因此,廿一世紀的今天,閱讀與寫作能力的培養,又被一些高等學府、家長、企業界等開始重視起來,認為與未來的謀職與升遷有相當的關係。其實,若是死讀書而不會用,是枉費了一番功夫,也讀不出「書中的黃金屋」;若真的會讀書而會善用,則應能學會多讀懂別人的心,讀會做人處事的道理,只為了培養觀察力與解決問題的能力,回到對人間的關懷而讀書研究,才是佛典中所謂「雖明世典,常樂佛法。」的研究精神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