二○○四年國際佛光會
第十次世界大會主題演說
地點:佛光山
編按:自國際佛光會創會以來,創會長星雲大師在每次的世界會員大會上做主題演說,此一主題不但做為佛光會員修行的中心德目,更對良知道德日漸沉淪、人心因而不安熱惱的社會投注一劑清涼的希望。福報特闢此專欄,精刪演講內容,饗讀者以清芬。
各位貴賓、各位會員,大家好!
今年是我出家六十六年、弘法邁入第五十六個年頭;去年出版《雲水三千》時曾有人問我:什麼叫雲水三千?也有人問我:為什麼要經常在五大洲來回奔忙?我回答:天上的白雲飄來又飄去,地下的河水流去又流回來;出家人行腳就是雲水。雲水到哪裡去呢?三千大千世界。所以,雲水就是「行佛」。
為了提昇佛教徒的信仰層次,最近我提倡「行佛」運動,並且訂定今年為佛光會的「行佛年」,希望大家在日常生活中都能確實實踐佛法。例如佛要我們慈悲,則不可輕易傷害生命;佛要我們忍辱,則不可瞋心怒罵;佛要我們廣結善緣,則不可以自私自利……。唯有大家真正落實「信仰生活化」、「生活佛法化」,在二六時中,不管行住坐臥都能自動自發、自覺自悟的「行佛所行」,如此自己才能得到佛法的受用,佛教也才能根植人間。所以今年的大會我以「自覺與行佛」為主題,提出四點意見,希望做為大家未來努力的目標。
第一、用自覺心昇華自我
在很多的教育當中,以「自覺」的教育最為重要。
「自覺」就是一種自我教育,佛經講:「自依止、法依止、莫異依止」,就是自我教育;「觸類旁通、舉一反三、聞一知十」,也都是自我教育。
自我教育的「自覺心」是修學佛法的一個重點,當初佛陀所說的教法,無非是為了讓眾生悟入「覺」的境界,導引有情悟入佛的知見,而與佛平等;就是佛陀自己本身也是因「自覺」而成道。佛陀因證悟宇宙人生的真理(自覺),而又本著無盡的慈心悲願,以真理來教化眾生(覺他),所以是「自覺」、「覺他」、「覺行圓滿」的覺者。佛陀以自己名號的意義,就是要我們效法他,學佛要靠自己覺悟;一個人能夠「自覺」,繼而「覺他」,才能成就「覺行圓滿」的功德。
自覺的教育,考之於西方社會,他們從小就訓練學生要懂得自己思考、懂得發覺問題、懂得解決問題。老師平時只是啟發、引導學生找資料、寫報告,甚至課堂上也由學生自己講說,而不是由老師講給學生聽,讓老師來幫學生讀書。反之,中國的填鴨式教育一直為人所垢病的,就是受囿於老師在台上講,學生在台下聽,都是由老師單方面的上對下傳授,這是一種框框,讓學生失去自我教育的本能。
所謂「自我教育」,就是要自我要求、自我學習、自我充實、自我反省,而不是只想依賴別人;平時自問、自覺、自發、自悟,透過自我的觀照而能找到自己,這就是自我教育成功。
佛教的自我教育,諸如懺悔、認錯、反省、禪思、自我觀照等。佛教的教育有時用聞思修來受教,有時用參訪來受教,有時用冥思來受教,有時用悟性來受教。甚至,有時候一個人自己學不來、讀不來,如果你發心教人,所謂教學相長,反而能教得會,這就是自我教育。
自我教育就是凡事要反求諸己。禪宗有一則公案,道謙禪師與好友宗圓結伴參訪行腳,途中宗圓不堪跋山涉水之疲困,幾次三番鬧著要回去。道謙安慰他說:「我們已發心出來參學,而且也走了這麼遠的路,現在半途放棄回去,實在可惜。這樣吧,從現在起,一路上如果可以替你做的事,我一定為你代勞,但只有五件事我幫不上忙。」宗圓問道:「哪五件事呢?」道謙非常自然地說:「穿衣、吃飯、屙屎、撒尿、走路。」意思是說,你要自己解決問題,才能一起上路。
人要靠自己自知、自覺、自悟,才能成功,別人的幫助終究有限。因為別人吃飯,我不能當飽;別人走路,我不能到達目標。自己有病了,別人更不能替我痛苦;身體疲倦了,別人也不能替我休息。開悟證果,修行成道,尤其要靠自己來,如趙州禪師說:「像小便這麼簡單的事,還得我自己去做,何況成佛的大事,別人豈能代替得了?」所以凡事自我要求,一切從自我出發,才有成功的一天。
「自覺」的重要,在《宗鏡錄》說:「如人飲水,冷暖自知。如群盲眼開,分明照境,驗象真體,終不摸其尾牙。」其實早在二千五百年前,佛陀於金剛座上菩提樹下悟道時,對人間發出的第一句宣言就是「大地眾生皆有如來佛性!」每一個人都具有成佛的性能,人人都可以成佛;人與佛本來是平等無二,但由於凡夫一念不覺,因此長淪生死。學佛,就是要開發自性,要覺悟自性。
「覺」有發現、察覺的功能,和發明不一樣。發明是透過創新,研究出一種新的東西,而發現則是就本有的東西加以察覺。如舉世熟悉的英國大科學家牛頓發現「地心引力」,這就是一種「察覺」的功能,因為即使牛頓不發現,地心引力依然存在。甚至當初佛陀證悟成道,他也只是發覺了「緣起」的真理,而非創新,所以《雜阿含經》說:「若佛出世,若未出世,此法常住,法住法界,彼如來自覺知,成等正覺。」
在佛教的「十法界」中,「四聖」之一的「緣覺」,他是「無師自悟」而「不由他覺」;緣覺因為出於沒有佛陀出世,或者沒有佛法的時代,他是觀十二因緣而覺悟真諦之理,因此稱為緣覺。乃至佛陀的弟子大迦葉,他曾經自豪的說:「如果我不能遇到釋迦牟尼佛,我一樣也能成為獨覺的聖者。」
因為大迦葉尊者的覺性高,所以當初佛陀在靈山會上「拈華示眾」,與會百萬人天大眾皆面面相覷,無法會意,唯有迦葉尊者當下靈犀相應,破顏而笑,於是佛陀把「正法眼藏,涅槃妙心,實相無相,微妙法門,不立文字,教外別傳,付囑摩訶迦葉。」禪也因此在「拈花微笑」、師徒心意相契的剎那之間流傳下來,這就是「自覺」。
在中國的禪門一直很講究「覺悟」,凡事要靠自己去參,不能說破。有一次香嚴智閑因為師兄溈山靈祐禪師問他:「未出娘胎前,什麼是你的本分事?」智閑懵然不知應對,他請師兄為他道一句,溈山禪師說:「我說了,那是我的見解;對你,又有什麼益處呢?」智閑於是回到僧堂,把所有語錄經卷搬出來,左翻右翻,竟然沒有一句合乎應對的話,不禁嘆息道:「說食不能當飽,畫餅豈可充飢?」於是把所有典籍付之一炬,發誓說:「這輩子不研究義學了,從今以後要好好做個粥飯僧,免得浪費心神。」
智閑拜辭溈山禪師,來到南陽慧忠國師住過的遺址禁足潛修。有一天,在割除雜草時,無意中瓦礫擊中石子,發出響聲,他廓然頓悟,說偈云:「一擊忘所知,更不假修治;動容揚古道,不墮悄然機。處處無蹤跡,聲色外威儀;諸方達道者,咸言上上機。」
當初如果溈山禪師一語道破,何來智閑的廓然頓悟呢?所以六祖大師說:「與汝說者,即非密也;汝若返照,密在汝邊。」一個人如果忘記了自己,不管修學什麼,都是別人的。此即所謂「從門入者,不是家珍;從心流出,才是本性。」
「覺」就是證悟涅槃妙理的智慧,我們常說要發菩提心,要行菩薩道。何謂菩薩?《大智度論》卷四說:「自覺復能覺他,是名菩薩。」如果將這一份功德再行提升,再行圓滿,就是成佛的境界。成就佛的功德主要是從自覺、覺他和覺行圓滿中來,意思就是告訴我們,在學佛的過程中,要時常以覺性的啟發來面對當前的生活,以恆常覺性的圓滿來成就佛道。所以,菩提心、菩薩道基本上是在說明,人生的過程其實就是一條覺悟之路。
要開發自己的覺性其實並不是難事,可以說只要留心,處處都是覺悟的表現。儒家的「一日三省吾身」,佛教的「往昔所造諸惡業,一切我今皆懺悔」,都是自覺的功夫。宋朝大慧普覺禪師更說:「學道人逐日但將檢點他人底工夫常自檢點,道業無有不辦。或喜或怒,或靜或鬧,皆是檢點時節。」一個人一旦發覺自己有了過失,必須要有「自覺心」來自我改造。如梁啟超說:「今日之我不惜與昨日之我宣戰。」儒家也有「苟日新、日日新、又日新」的自我改造之言;佛教裡的沙門生活規範是「勤修戒定慧,息滅貪瞋癡」,因能時時自覺而擁有戒定慧的武器,當然就能降伏貪瞋癡。所以,懂得自覺、自悟,才能自我進步。
自覺是一條趨向自我解脫的道路,自己一句「我會了」、「我懂了」、「我明白了」,比別人的千言萬語教導我,還要管用;反之,如果自己不求覺悟,光靠別人,就如《遺教經》說:「我如善導,導人善路,汝若不行,咎不在導;我如良醫,應病與藥,汝若不服,過不在醫。」又如《金剛經》說:「凡所有相,皆是虛妄。」「若人以色見我,以音聲求我,是人行邪道,不能見如來。」執相而求,終是離道愈遠;唯有自覺,才能找到自己內心的天真佛,才能發掘自己本自具足的真如佛性。因此,希望今後所有佛光會員大眾,大家都能用自覺心來昇華自我,平時要發心聽經聞法,要自我思想來「聞所成慧」、「思所成慧」,進而「解行並重」的精進修行,透過「修所成慧」的實修來體證自我的覺悟,如此才能圓滿自己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