【本報台南訊】在台南市武廟前開設「魏俊邦雕刻研究社」的魏俊邦,以佛像和人像雕刻為主,對於民俗花燈和藝閣製作也投入相當心力,他製作的花燈獲獎無數,全省各地的大型燈會活動,都可看到他的作品。
走進「魏俊邦雕刻研究社」,一尊尊栩栩如生的雕像,讓人看得凝神稱奇。現年六十歲的魏俊邦從小跟隨父親魏得璋學習雕刻,在四十五年的雕刻歲月中,魏俊邦將觸角從木雕、石雕擴展到紙雕,也勇於嘗試新素材。
魏俊邦十五年前應美國歷史博物館邀請,到夏威夷大學講授中國民俗花燈課程。五年前,台南市大天后宮辦「迓媽祖」,市府委託他用保麗龍雕塑高十二公尺的千里眼、順風耳花燈,他帶領二十位雕刻師,花了一個月時間完成,成為活動中最吸引人的藝術創作。
今年初,魏俊邦以十萬個寶特瓶製成的「鳳凰展翅」花燈,在台灣燈會中明亮耀眼;半年前,又受託以黑膽石雕刻一座二噸重的媽祖像,他不畏稀有的黑膽石硬度比一般常用於雕刻的大理石、青斗石高出許多,接受挑戰,經過三個月雕琢,一尊莊嚴的媽祖像終於完工。
魏俊邦說,台灣早期的神像製作都以木材為主,尤以樟木居多。而紙雕的塑像起源於唐朝敦煌時代,因手工細膩、造時費工,堪稱神像藝術品的頂級作品;由於紙雕藝術學成不易,早期很少傳給外人,恐失傳,如今他已有好幾名徒弟,希望這項藝術能傳承下去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