母親(右二)捐腎給兒子(左二),讓她擁有免洗腎的新人生。右為醫師林清淵。圖/中國醫藥大學兒童醫院
【記者陳玲芳台北報導】二十二歲、剛從大學畢業的阿信(化名),從出生開始莫名反覆發燒進出急診室,遲至念國一時,確診為先天性泌尿道異常,且已進展為慢性腎臟病,錯失最佳治療時機,從此展開十年門診追蹤,但仍難逃洗腎命運。母親不忍兒子洗腎,捐腎給孩子,讓孩子在大學畢業即接受腎臟移植手術,免除終身洗腎之苦,開展新人生。
中國醫藥大學兒童醫院兒童腎臟科主治醫師林清淵表示,阿信在小六驗出有蛋白尿、膿尿,後因再次高燒就醫,檢查發現已有水腎及一邊腎臟萎縮的情況,遲至國一經轉介向他求診,病況已進展為慢性腎臟病,往後十年,林清淵持續追蹤其病程,但仍敵不過腎絲球濾過率指數逐年下降速度(eGFR指數小於5需洗腎),今年6月開始血液透析。
阿信的母親,不捨孩子一周三次洗腎生活,決定捐腎給兒子,「畢竟是自己的孩子啊!才剛成年準備進入社會,總是希望能給他一個新的生活!」經中國附醫泌尿科門診腎臟移植術前評估後,母子接受腎臟移植手術,並平安出院。
林清淵說,「慢性腎臟病」分五期,第五期「末期腎臟病」(End Stage Renal Disease,ESRD)在台灣的盛行率高居世界第一。血液透析或腹膜透析只是腎臟替代療法,能救命,但不能解決根本問題,成功的腎臟移植,才是根本治療。
他提醒,當產前超音波或產後超音波檢查、尿液篩檢、尿常規檢查有異常或反覆泌尿道感染時,家長應有警覺,尋求兒童腎臟專科醫師重新診查、看腎臟超音波,期能在防治早期(第2期前)發現病因,予以監控,避免進展為慢性腎臟病,因為病程若進展到第3期,最終仍會演變成末期腎病,屆時便需要換腎。
林清淵指出,由於國人對「器官捐贈」的觀念仍不普及,導致登記換腎十年,都不一定能有配對相符的大愛腎臟。目前全台腎臟移植率僅有4%,他1985年開始第一例換腎移植,存活者最久已經超過35年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