林陸傑認為魔術並非只能創造歡樂、驚喜,也可以成為一種魔幻說故事的方式,探討深刻的人生議題。圖/記者曹麗蕙
林陸傑希望魔術表演能像戲劇、音樂、繪畫、文字等藝術一樣,創造在觀眾內心不斷迴盪,留有餘韻的力量。
圖/台北表演藝術中心提供
【記者曹麗蕙台北報導】在台北兒童藝術節線上《生日派對》中,魔術師林陸傑拿出台灣孩子共同的記憶──乖乖桶,神祕詢問參與的觀眾、桶內會有幾顆糖果,一位搶答三十、一位舉手說十四、一位回兩顆,林陸傑依序將數字寫在紙上,接著將桶中的軟糖倒在桌上,沒想到神奇的事發生了,加總起來正好是四十六顆,小朋友們眼神一亮「哇!」地開心大笑,並奉上熱情鼓掌。
這就是魔術的魅力,但二十七歲的林陸傑,近年致力讓魔術不只結束於觀眾的驚嘆聲,而想將魔術結合劇場,創造獨一無二的說故事方式,他說:「魔術並非只能創造歡樂、驚喜,也可以用來探討死亡、孤獨、自我扮演等深刻的人生議題。」希望散場後那種魔幻體驗,能持續在觀眾內心迴盪、發酵,留下餘韻與震撼。
他笑說,自己前十年很滿足讓觀眾發出「哇!怎麼可能」的反應,直到就讀台北體院運動藝術系大三時,赴美當交換學生一年,接觸戲劇課程,「發現原來在劇場環境下,能創造不同於尾牙、商演的魔術,對我來說,是一個全新的世界」,回台後考進台灣大學戲劇研究所,不斷思索如何讓魔術與劇場結合,營造出魔幻的創作方式。
以說書人角色
講述不同故事
林陸傑曾獲第十四屆雲門流浪者計畫,前往印度進行古魔術溯源;前兩年相繼獲選兩廳院藝術基地Gap Year與IDEAS Lab藝術家。
林陸傑不諱言,他想將魔術提升到另一個層次,因此著重劇本內容,雖然「魔術愈變愈少」,卻能展現畫龍點睛的力量。
他尤擅以說書人角色切入,分享、轉化自己的生命經歷,例如現場版的《生日派對》是半自傳作品,帶觀眾回顧他生命中幾個重要時刻,包含想成為魔術師的契機、打工折氣球變魔術、赴印度的流浪之旅等,並在當中融入漂浮術、撲克牌、預知觀眾的生日願望等魔術。
原訂六月演出,卻因疫情延到明年登場的《Role Play》更是如此,這齣戲是林陸傑以魔術師身分,講述二十世紀初的倫敦,當時世界最偉大魔術師程連蘇的故事。
刻畫表演格局
作品解構戲法
很多人看了電影《頂尖對決》才認識程連蘇,林陸傑說:「他靠化妝、留辮子、穿馬掛,扮演二十多年的假中國人,直到一九一八年,在舞台上表演最著名魔術『空手接子彈』,意外失手、當場往生,大家才發現比魔術更大的祕密:他是如假包換的美國白人。」
在這齣作品中,能看到林陸傑刻畫魔術表演深度的格局與用心,他透過在真假邊緣徘徊的魔術師,如何犧牲和成就自己,探討當代社會中人與人之間的偽裝和自我扮演,並施展如空手變魚缸等,程連蘇當年最為人津津樂道的戲法,作品解構魔術的後台,探究魔術的真理,進而滲透至生命當中的魔幻時刻。
林陸傑說:「或許有些人會覺得魔術是假的、騙人的,但某方面而言,它是在回應人們心中的渴望。」如同他在《Role Play》所言,太陽升起、天會下雨,其實世界萬物都是魔術,「為什麼要有魔術師的工作?因為這個世界平常過得很殘酷、無望,魔術師是提醒大家,魔術是真的存在」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