廟前結實纍纍的大茄冬樹。圖/滿佳
文/滿佳
去三芝三生步道踏青,迎著陣陣暖風,漫步在平坦的安山岩步道上,愜意且舒暢。
沿路兩旁,一邊有大片農田,蘿蔔、芋頭、芥菜、火龍果、香蕉等,長得頭好壯壯,生氣勃勃,還有已收割休耕中的茭白筍田;另一邊是採生態工法整治的大坑溪,潺潺溪水中,小魚、蝌蚪清晰可見,溪邊各類植栽,交織出紛紅駭綠毫不造作的本色。
隱身山腰間的紅瓦磚牆民宅,在在顯現步道涵蓋著生產、生態、生活的「三生」特色,是提供親近大自然的休閒好去處,市民有福了。
快到步道終點前,跨過一道小拱橋,見大樹下有座小廟,廟柱上貼張公告,說此廟建於道光20年(1840),哇!181年前蓋的古蹟小廟耶!
仔細一瞧,方知原來有二座廟門,靠裡邊的石頭廟門,刻幅對聯「福有千家祀,德是萬世尊」,橫批「福有大德」,沒錯,是供奉福德正神的土地公廟──既是古來人們心中與土地情感連結最緊密的神祉,也被尊稱為神明界里長伯,護佑這田園社區近200年,勞苦功高啊!
旁邊有座紅磚堆砌的金爐,頂上出口處已熏成焦黑狀,想必膜拜的信眾不少。前後巡禮一遍,猜想這小廟的門面原本應極為簡單,或許根本只是座陽春石頭亭子而已,必是後人添加這現代化建築妝點門面……
廟後面仍保留著的石頭脊上,有「福祿」隱喻的早期石雕葫蘆,依舊挺立著,古色古香樸拙可愛,讓這座穿新衣的小土地公廟,多了一分觀賞的趣味。
這一路走來,印象最深的就屬土地公廟前的豐沛溪水,淙淙水聲泠泠不絕,不由得感恩土地公在缺水時期,仍對百姓持續關照。環顧小廟四周,樹木皆長得分外高壯蓊鬱、濃蔭遮天,尤其一棵茄冬結果纍纍,引來鳥兒結伴啄食,啁啾吱喳好不熱鬧,這應也是土地公一視同仁照護眾生的寬厚胸懷吧!
土地公伯!請受小女子虔敬一拜,由衷感謝您恆久無私的庇護著這塊土地與生民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