對於社會性動物而言,行為的傳承是非常重要的事情,這代表著大家可以少走點冤枉路。動物界中有名的文化傳承包括,鳥爸爸會將流行歌曲傳給下一代、母猩猩教孩子們如何製造工具用餐等。那麼「母性」可以透過後天來學習嗎?至少對老鼠來說或許是可行的。
圖/lovepik
文/高詩豪
對於社會性動物而言,行為的傳承是非常重要的事情,這代表著大家可以少走點冤枉路。動物界中有名的文化傳承包括,鳥爸爸會將流行歌曲傳給下一代、母猩猩教孩子們如何製造工具用餐等。那麼「母性」可以透過後天來學習嗎?至少對老鼠來說或許是可行的。
紐約大學一項新的研究顯示,若是當「未婚少女鼠」在一旁觀察,鼠媽媽在家中巢穴照顧幼崽的場景後,於24小時內,少女鼠會開始模仿母鼠的行為。過了一陣子,即使母鼠已經不在巢穴中,少女鼠也會開始搜索,並試著將母鼠的幼崽聚集到巢中。從頭到尾,少女鼠無須與經驗豐富的母鼠直接接觸,只透過透明塑膠板觀察母鼠,牠們就能具有相同的育兒能力。
研究人員證實,關鍵在於「催產素」──僅僅是「觀察」這個行為,將導致老鼠大腦產生催產素,使得牠們在擁有自己的寶寶之前,就能透過腦部的生化過程來塑造相關的母性行為。
這讓我們聯想到人類有些育兒課程,參加的學生也可以得到一些「媽媽經」的狀況。不過人類畢竟比老鼠複雜得多,再加上催產素的相關作用也老早不是新聞,該研究團隊接下來目標是轉向「鼠爸」,研究牠們是否也能將「父性」傳承給未婚雄鼠身上。本篇研究刊登在8月11日的《自然》期刊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