「微」害

莊妤婕/台北市大安區延平國中七年十班 |2021.08.20
1307觀看次
字級

莊妤婕/台北市大安區延平國中七年十班

在歷史上,地球已經歷五次生物大滅絕,其中「二疊紀─三疊紀滅絕事件」,發生在二點五億年前,約有百分之九十六的海洋生物和百分之七的陸地生物滅絕,是規模最大的一次。而第六次生物大滅絕,早已開始,滅絕的速度甚至是地球演化以來,平均滅絕速度的一百倍。根據估計,每年就有十四萬的物種面臨滅絕危機,這一切,全都歸因於人類。

自人類脫離原始生活,開始發展文明之時,我們就已在破壞自然,但當時破壞的程度沒有十分嚴重。直到十九世紀工業革命後,人類開始大肆破壞環境,濫殺動物、燃燒化石燃料等,正是讓生物滅絕的原因之一。不過,有一點不只危害其他動物,甚至還會透過食物鏈反噬人類本身,那就是──製造塑膠微粒。

塑膠微粒,是一種直徑小於一毫米的固體塑膠,有些因分解、變形,會變成直徑小於一微米的碎片,肉眼難以看見。在渾然不覺中,我們的生活周遭早已充斥著塑膠微粒,大從含有塑膠微粒的空氣,小至飲食中受塑膠微粒汙染的食材,通通都有它們的存在。依據世界自然基金會的研究,全球平均每人每周會攝取約五公克的塑膠微粒,相當於吃下一張信用卡;全球每人每周會從飲用水攝取一千七百八十九單位的塑膠微粒,無論來源是自來水或是瓶裝水。更讓人害怕的是,塑膠微粒很難排出體外,只會持續積累,一周一張信用卡,日積月累的成果十分可觀。塑膠微粒不僅對人體有害,會干擾內分泌、生殖系統,致癌和造成細胞損傷,更會破壞自然生態,產生大量難以分解的垃圾,危害地球。

對於塑膠微粒產生的問題,每個人都能為此貢獻一分心力,像是避免使用一次性塑膠包裝,不過度消費,多關心環境。企業也可以透過減少塑膠包裝材料的種類和數量,或使用再利用和重複填充的替代物來保護環境。台灣在二○一八年實施禁用柔珠政策,減少塑膠用量,但我認為我們可以借鏡他國政策,例如孟加拉,在二○○二年成為全球第一個全面禁用塑膠袋的國家,或是日本自二○二○年起,所有零售商店禁止免費提供塑膠袋。雖然政策對人類的生活習慣造成極大衝擊,但就是如此才能把減塑的效率最大化。

如果我們得以順利減少塑膠微粒的數量,就可以拯救生態,減少塑膠微粒危害動植物的情況,趨緩生物瀕臨滅絕的速度。為了這獨特又美麗的藍寶石,你我都必須盡一分心力。

熱門新聞
訂閱電子報
台北市 天氣預報   台灣一週天氣預報

《人間福報》是一份多元化的報紙,不單只有報導佛教新聞,乃以推動祥和社會、淨化人心為職志,以關懷人類福祉、追求世界和平為宗旨,堅持新聞的準度與速度、廣度與深度,關懷弱勢族群與公益;強調內容溫馨、健康、益智、環保,不八卦、不加料、不阿諛,希冀藉由優質的內涵,體貼大眾身心靈的需要、關懷地球永續經營、延續宇宙無窮慧命,是一份承擔社會責任的報紙。自許成為「社會的一道光明」的《人間福報》任重而道遠,在秉持創辦人星雲大師「傳播人間善因善緣」的理念之際,更將堅持為社會注入清流,讓福報的發行為人間帶來祥和歡喜,具體實現「人間有福報,福報滿人間」的目標。
人間福報社股份有限公司 統編:70470026

 
聯絡我們 隱私權條款

Copyright © 2000-2024 人間福報 www.merit-times.com.tw
All Rights Reserved.