文/嚴陽
唐人吳兢的《貞觀政要‧卷六‧論謙讓》有這麼一段文字:貞觀二年(六二八),唐太宗對侍臣們說:人們說,是天子就可以自認為尊貴崇高,無所畏懼了,我認為恰恰相反,天子更應該謙遜恭謹,經常心懷畏懼。因為作為天子,如果只認為自己尊貴崇高,不能保持謙遜恭謹的態度,倘若自己有過失,誰還會冒犯尊顏向他提出意見呢?
大臣魏徵緊接在唐太宗的話後面說:「古人講:『做事情無不有個開始,但很少有人能夠堅持到結束。』希望陛下保持常謙常懼的準則,一天比一天更謹慎,那麼國家就會永遠鞏固,不會傾覆。唐堯、虞舜之世之所以天下太平,實際上也是以這樣的準則來治理天下。」
人們為什麼說「是天子就可以自認為尊貴崇高,無所畏懼了?」有兩種可能:一是歷來天子幾乎無一例外十分自信、十分驕傲,所以,這一結論是一種客觀事實;二是人們對於天子,通常是匍匐於地仰視以觀,他們看到的天子總是無比崇高、無比尊貴,進而認為天子有足夠的理由驕傲。
那麼,唐太宗對天子自認為尊貴崇高,無所畏懼,為什麼持否定態度?原因是天子一旦驕傲,造成的後果將令人害怕:由於天子地位具有相當的特殊性,驕縱過度,一旦出現過失,很難有人敢予以提醒與匡正,進而可能導致其執政的根基發生動搖,國家動盪不安,最終造成政權不保。這個答案無疑是肯定的:幾乎歷史上所有被掀翻在地的天子,都有類似的毛病。而作為中國歷史最早提出並落實「以史為鑑」觀點的唐太宗,對於這些並不陌生。
在唐太宗提出天子應該謙虛謹慎、有所敬畏的觀點後,魏徵及時跟進,一方面對唐太宗的觀點予以充分的肯定,另一方面又引用了「靡不有初,鮮克有終」的古訓,諄諄告誡唐太宗,應該將這樣的做法一直堅持下去,有始有終,而非僅止於維持五分鐘的熱度。
從後來的情況看,唐太宗基本上做到了這一點。
然而讓人遺憾的是,歷史上的唐太宗只有一位,身為唐太宗的後繼者或許沒有親耳聽到過這樣的提醒,又或者曾聽說過,但將它當作耳邊風了;所以,李氏江山還是在延續了二百多年後換了旗幟變了色,枉費了唐太宗在世時的一片苦心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