2021年恰逢代表作《台北人》出版50周年,台灣現代文學先驅白先勇,也在今年榮獲第25屆台北文化獎。圖/台北市文化局提供
【記者曹麗蕙台北報導】第25屆台北文化獎得主今出爐,由台灣現代文學巨擘白先勇、打造藝術家國際交流平台的蕭麗虹、獲得威尼斯影展VR體驗獎首獎之新媒體藝術家黃心健三位獲殊榮,「特別獎」則頒給長年致力於台灣英語教育的「英語教母」彭蒙惠。
台北市文化局表示,4位得主分別專注於文學、新媒體藝術、藝術國際交流推廣及英語教育耕耘,以不同年代、不同族群文化所養成之經歷,推廣文化多元與深度、開拓市民文化視野,並提升台北國際能見度與光榮感,頒獎典禮預計於十一月底於台北市中山堂,將由台北市長柯文哲親頒獎項。
白先勇成長過程經歷不同社會與族群融合之環境,作品細膩悲憫刻畫外省族群的鄉愁、同性戀族群的邊緣與海外華人的徬徨等處境,近年亦著力於影視作品改編與推廣,並致力於推廣崑曲傳統表演藝術,企圖形塑全球華語使用者的共同文化歷史記憶。
他於1960年就讀台大外文系時,與歐陽子、陳若曦等同學共同創辦《現代文學》雜誌,是台灣現代主義文學重要推手,也是1960、70年代培育台灣小說家的重要搖籃。他的代表作短篇小說集《寂寞的十七歲》、《台北人》、《紐約客》,散文集《驀然回首》,以及長篇小說《孽子》皆是膾炙人口的作品。2004年起,更自發為其所愛的崑曲擔任「義工」,打造青春版《牡丹亭》,不僅推動崑曲的復興,也將傳統表演藝術美學基石再度傳承給年輕世代。
台北市文化局表示,2021年恰逢代表作《台北人》出版50周年,該作印證了這位文壇巨擘筆下融滙東西、人文薈萃的台北特色,白先勇推廣文化多元與深度超過1甲子,榮獲台北文化獎,實至名歸。
VR作品榮獲威尼斯影展首獎的黃心健 ,引領世界看見台灣新媒體藝術。圖/台北市文化局提供
在台灣VR技術尚未純熟的年代,黃心健將科技作為工具,運用在美國豐厚的業界經驗,探索以科技藝術提升人類生活的可能性。他與美國前衛音樂教母 Laurie Anderson 合作的VR長片作品《沙中房間》一舉拿下第74屆威尼斯影展「最佳VR體驗獎」,《失身記》則獲2020年奧地利電子藝術節「榮譽獎」及法國巴黎新影像藝術節最高榮譽「金頭顯獎」,2021年新作《輪迴》獲美國德州西南偏南影展評審團首獎及法國坎城電影市場展XR單元最佳VR敘事大獎,國際表現亮眼。他透過科技的多元應用將台灣VR技術成果推向世界,讓世界看見台灣的新媒體藝術實力。
蕭麗虹創立國內第一座非營利國際藝術村「竹圍工作室」。圖/台北市文化局提供
蕭麗虹於1995年創立國內第一座非營利國際藝術村「竹圍工作室」,是台灣成立藝術村的先驅,也是各世代藝術家發展前衛作品的孵化場域,曾進駐「竹圍工作室」或透過該平台出國的藝術家多達400餘位,將台灣藝術家推向國際。蕭麗虹與吳瑪悧所共同發起的「樹梅坑溪環境藝術行動」曾獲第11屆台新藝術獎殊榮。2000 年時,她與賴純純等多位女性藝術家共同成立「台灣女性藝術協會」,也成為台灣第一個以關注女性藝術家、推動及協助女性在藝術產業中發展的組織。
今年特別獎頒給從事英語教學與福音傳播逾70年的美裔教育家彭蒙惠。圖/台北市文化局提供
今年特別獎頒給從事英語教學與福音傳播逾70年的美裔教育家彭蒙惠。出生於1926年美國西雅圖的彭蒙惠今年恰滿95歲,1951年為傳福音輾轉來台,1962年創立「空中英語教室」,成為華人世界英語教育的必讀教材,媒體更稱之為台灣的「英語教母」。
彭蒙惠對偏鄉英語教育、英語城鄉差距的關懷不遺餘力,長年至偏鄉舉辦「雙語品格營」,更研發《Lucy Says》英語基礎教材,6年來已幫助近百個偏鄉課輔班及小學英語基礎教育,以實際英語教材及教學縮短城鄉英語差距。此外,彭蒙惠亦成立「天韻合唱團」至全球各地演唱,除傳揚福音更廣宣台灣,藉由音樂使世界看見台灣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