為了故鄉生機再造,很多原住民青年不再嚮往都市,寧願留在故鄉和族人一起打拚,他們從創意產業、建構故鄉文史做起,讓原民故鄉之美呈現在世人眼前。
原住民族群文化多樣而美麗,各族群有各式的信仰圖騰、建築、神祉、語言、飲食文化……等,早期因漢人與原住民長期隔閡,對於原民文化了解有限;解嚴後,得因漢人及原民文史工作者的調查而成為顯學。在解救在地文化產業意識的前提下,原住民也紛紛回鄉從事相關事業,從包裝、圖騰美術、傳說故事……等等,他們認為惟有展現自己文化,才能因應急速都市化與全球化的時代來臨。
東華大學助理教授葉秀燕,最近做了一項研究,她以花蓮地區的原住民風味餐廳為對象,從社會文化角度作分析,發現原住民飲食文化多元性。葉秀燕說,從原住民風味餐廳,可看到文化符碼、本場領域特色呈現……等,這類餐廳不但作為經濟來源,並藉由風味餐廳來思考全球化的進程中,流動而多義的文化身分與觀光產業,和地景構築的特殊性。
中研院民族學研究所潘志勇,本身為霧社泰雅原住民,他認為風味餐是原民創意產業,直接影響原住民經濟,它可促進觀光帶來消費、並帶動地方產業增加產值,是一項轉機也是生機,未來前景看好。
花蓮達基力文化藝術協會理事長郭文貴是太魯閣族,他說繪畫與雕刻是原住民的特色,從繪畫中可以深入原住民文化核心;他說,早期的原民繪畫主要是敘事為主,並衍生一些原本是民俗用途的符號,而成為文化意涵。原住民的圖繪與大自然相關,如自然界現象、動物、人等有典有故的圖象,即彰顯其意義。郭文貴希望以原民美食為輔,藝術為主彰顯原住民特色,讓更多民眾了解原民文化精華之所在。
同樣是太魯閣族的三棧社區發展協會理事長游秀珠認為,自然地景與生態,最能直接呈現原民產業;位於立霧溪口三角洲的三棧部落水生態豐富,而三棧古道更是探索太魯閣文化之源的重要據點;她深信,原住民的文化未來,在於文化底蘊的呈現。
原住民商機可以是創意的,但一味以獲取商業利基,而忽視文化本質提升,只會隨時代而淘汰。未來文化與經營如何並陳永續,才是原住民要思考的問題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