【記憶微光】 讀報歲月

文/王清厚 |2021.08.02
1131觀看次
字級

文/王清厚

平面媒體如報紙、雜誌愈來愈少,數位時代來臨,轉戰電子媒體聲浪無人能擋,圖書館進進出出的不再是來閱讀書報的人,而是一群學生來借書還書。

從小養成看報的習慣,一天不看報,心裡總覺得怪怪的,有種失落感浮上心頭;因此無論再怎麼忙,也總會想盡辦法翻翻看看標題,就算只是聽聽翻報紙的「沙沙」聲,也讓人滿足,彷彿嬰兒不吸吸奶嘴就睡不著。

國小時代,短短下課十分鐘,教室後面牆壁上張貼的《國語日報》,成為我們最佳的精神食糧。幾個同學擠成一團搶著看,個子小的同學,雙腳站在搬來的椅子上,萬頭攢動,只為搶先讀報。看在老師眼裡,高興之餘也想多訂幾份,只可惜窮校沒經費。

上了中學,學校的《中央日報》比起以前的《國語日報》,不論編輯,文章內容的深度廣度,迥然不同。長大了,自然要看不同程度的報紙,如今的中學生與當年的小學生,怎可同日而語。

記憶裡,《中央日報》雖是黨報,其健康、正面忠實的報導,尤其是呈現社會溫暖的新聞,肩負起媒體應有的社會教育功能;副刊文章沒有華麗的文藻,真實貼切的中肯文字裡,散落著啟發人性善良的故事,沒有腥風血雨的煽情,難怪能廣為社會人士所接受。

學生時代,假日一大早就往「民眾服務站」(國民黨鄉鎮黨部)搶先看報;人多時,就到附近的「中國青年救國團」閱讀。整個上午看遍各報,包括《聯合報》、《徵信新聞報》(《中國時報》前身)、《台灣新生報》、《台灣新聞報》、《中華日報》、《台灣日報》、《民聲日報》、《青年日報》(《青年戰士報》易名)、《自立晚報》等近十份報紙。

每家報紙新聞大同小異,但我每一條新聞都不放過,各報有各報的風格,多讀幾份報,相互比較,也較能了解新聞真相;尤其報紙社論、專欄文章,文字俐落,立論精宏,讀畢令人拍案叫絕。至於各報副刊,則留在最後「細嚼慢嚥」,一字字品賞感人肺腑、扣人心弦的文章,它會將你融入其情境裡,有時甚至會撼動五臟六腑。

用整個上午看完國內外新聞、方塊文章與真善美的副刊,雖然兩手空空回家,但心裡充滿無法量化的滿足感,溢於言表。

「收報費!收報費!」

「來了!來了!」

步入社會賺錢,自己訂了《中央日報》,偶爾乘坐火車、客運,順便在路邊零售攤買一份報紙,就打發了由中到北的車程;有時到站了,報紙還沒看完,往公文包裡一塞,留著返程看。

如今電子媒體崛起,年歲漸長,也逐漸遠離了那些閱讀、翻閱報紙的日子,與時俱進,是好是壞?但無論如何,回憶中都將留下與平面報紙為伍的難忘歲月!

熱門新聞
訂閱電子報
台北市 天氣預報   台灣一週天氣預報

《人間福報》是一份多元化的報紙,不單只有報導佛教新聞,乃以推動祥和社會、淨化人心為職志,以關懷人類福祉、追求世界和平為宗旨,堅持新聞的準度與速度、廣度與深度,關懷弱勢族群與公益;強調內容溫馨、健康、益智、環保,不八卦、不加料、不阿諛,希冀藉由優質的內涵,體貼大眾身心靈的需要、關懷地球永續經營、延續宇宙無窮慧命,是一份承擔社會責任的報紙。自許成為「社會的一道光明」的《人間福報》任重而道遠,在秉持創辦人星雲大師「傳播人間善因善緣」的理念之際,更將堅持為社會注入清流,讓福報的發行為人間帶來祥和歡喜,具體實現「人間有福報,福報滿人間」的目標。
人間福報社股份有限公司 統編:70470026

 
聯絡我們 隱私權條款

Copyright © 2000-2024 人間福報 www.merit-times.com.tw
All Rights Reserved.